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诗经》学习笔记之三
532 1 2023-10-16
                 

 

 

 天下贵族对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精神认同是怎么培养的?答曰:《诗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就是一整套神圣的仪式。

所谓制礼作乐,就是通过各种仪式,培养从天子到诸侯,再到一本贵族对周朝社会秩序的认同;所谓礼崩乐坏,就是仪式发挥不了作用了。

《诗经》是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里的诗,是伴随着歌舞的,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所以诗可以代表乐。

《诗经》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周的社会作用,有三个方面。

首先,诗经是周人的凝聚力来源之一。

西周的统治秩序,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通过分封制,把人撒出去,征服、控制大片土地;通过宗法制,把人扽回来,强调大家距离再远,还是有共同的祖先,还是一家人。

制定一个重要仪式,定期到宗庙里,一起祭祀祖先,这就能让大家记得我们是一家人。《诗经·周颂》的第一首诗:《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大意:宗庙清静又庄严肃穆,天子祭祀周文王,诸侯都来追随一起参加祭祀。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这么多的诸侯济济一堂,都秉承着周文王的德行。就是强调大家都是周文王的血脉。

接下来两句: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遥对着文王的在天之灵,诸侯们在庙里迅捷奔走。

最后两句: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文王的光辉多么显耀呀,后人继承这份荣耀又多么沉重。大家对文王的仰慕之情,永远无穷无尽。

这首诗很古老,它显然是祭祖仪式的一部分,很多诗句就是配着音乐,同时配着诸侯们的步伐进行的。

 

祭天

祭祖之外,周人要加强凝聚力,还要论证自己的合法性,还要居安思危,那就还有一个办法,祭天。

周是小邦,灭了大邦商,成为天下共主,合法性焦虑很强。于是周人发明了一个理论:天命。要成为人间的统治者,就要得天命。上天曾经给了商人天命,但商人做得不好,上天把天命转给我们周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干。《诗经·周颂》的第二首诗《维天之命》,就是论证这个意思。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大意是:周文王太伟大了,于是得到了天命;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也很好,于是继承了天命。

这样的诗,《诗经》里还有很多,不限于颂诗。

 

周人创作了这些诗,后来的王朝建立,则喜欢引用这些诗,要是对《诗经》不熟悉,怎么劝人家当皇帝,都显得格局小层次低了。因为《诗经》曾经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所以表达同样的意思,《诗经》里用过的词,神圣感也可以放大许多倍。

 

周人的等级观念

周朝的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一个宝塔式的的等级体系。

这种等级制,就是礼的本质。所谓仪,就是按照等级定待遇和义务,把人和人之间的上下尊卑,变得具体和直观。

这个等级秩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何用乐,也不例外,这就涉及到《诗经》了。

《左传》举了一个例子,鲁襄公四年,鲁国大夫穆叔出使晋国,晋国国宴上,先让乐队演奏《肆夏》,穆叔没有反应。又歌唱文王等三篇,这是《诗经·大雅》中的开头几首,穆叔还是没有反应。乐队再演唱《鹿鸣》等三篇,这是《诗经·小雅》的开头几首,于是穆叔三次拜谢。

《肆夏》、《文王》、《鹿鸣》三支组曲,《肆夏》规格最高,《文王》次之,《鹿鸣》又次之,穆叔只答谢规格最低的,让晋人奇怪,派使者去问,穆叔回答:《肆夏》是天子款待霸主的音乐,你不是天子,我也不是霸主,所以我只好没听见;《文王》是两国国君见面时的音乐,这种场合我可能列席,但不能发言,当然也不好表示什么。最后你演奏《鹿鸣》,这几首诗的寓意是,贵国在向我国国君和我本人表示善意,我当然感谢下拜了。

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等级的乐,配什么样的诗,这都是当时社会等级秩序的体现。

 

诗经》是周人的社交密码

孔子告诉自己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懂诗的话,混不进贵族的社交圈子去。当时的贵族社交,讲究赋诗,点一首《诗经》里现成的诗,让乐队演奏,这就是赋诗。赋什么诗,要符合具体场合的具体要求。

《左传》讲了一件笑话:襄公27年,齐国的一个官员到鲁国访问,这人嚣张跋扈,鲁人讨厌他,招待他的时候,赋诗《相鼠》,诗里说:老鼠好歹有张皮,人怎么可以没礼仪?这人竟然没礼仪,不死还在等什么?这等于指着鼻子骂人家,可是这个官员居然没听出来。

鲁昭公十六年,晋国执政韩宣子出访郑国,一位子太叔赋了一首《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这是一个女孩写给她男朋友的诗,那时候流行隔着河谈恋爱,两人中间隔着一条溱水。女孩说:你要是真想我的话,就应该撂起你的衣裳,淌过溱水来看我,你要是不想我的话,难道没有其他男生追我骂?

当时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子太叔等于提醒晋国,你要对我好点,不然楚国也在追我呢。

这就是“赋诗断章”的原则。我引用的这几句,单独拿出来合适就行,可以不管整首诗的意思。

 

为什么有话不好好说呢?一个是构筑一种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壁垒,任何时空的上流社会,总会弄一些未必有实际作用的标签,把自己和一般平民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是保持贵族之间的一种沟通渠道。

 

 

One reply on “《诗经》学习笔记之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