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时代背景,简介周朝的社会特征。
周朝控制的范围,比秦汉以来的统一王朝,乃至今天的中国版图,要小很多,但比商朝要大很多,统治的深度也超过很多。
周是一个来自西北的小邦,现代学者估算,成年男丁也就是十万人左右,经济文化被此前的商朝,也落后不少。它怎么做到的?
封邦建国
《左传》里有八个字,“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的意思,是“爵诸侯之土也”,赐给诸侯的土地,“封”字的字形,金文和小篆都是伸手在土上种树。诸侯用在边境上种树的方式,划定自己的疆域。
“建”字的意思,是“立朝律也”,在朝廷上拿一支笔,写下法律政令,这就是建。所以,封建就是在一块土地上建立统治权。
周天子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亲戚(实际上不限于亲戚)都派出去,给他一块封地,他可以全权统治,成为一方诸侯,而且可以把这方土地传给儿子,这个过程,叫“封建”。
西周以至于春秋中期,同商朝和后来的秦汉,都很不一样。
商朝是一个大一点的部落,还不是成熟的国家,它实行残暴的屠杀和人祭,周围的部落都很怕它,因此臣服它的范围也相当大。秦以后的中国,拥有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官僚体系,实现了皇帝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的可持续统治。西周的封建制度,介于这两者之间。
封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这个国家本来就存在,周人要求他承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类国家,往往是上古圣人之后。如《诗经》的《国风》部分有《陈风》,陈是舜的后代;又有一个杞国,杞人忧天的那个地方,据说是大禹的后代。
第二种,周天子新封的,但它的国土实际上是它自己征服的,不是周天子给他的。《国风》部分有《齐风》,《史记》记载了齐国建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姜太公自己抢来的,周天子只是给了一个名号。
第三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天子赐予的土地。有时候是因为对这片土地控制不稳,所以封个信得过的人过去。比如周灭商之后,把殷商王都朝歌附近地区一分为三,北边叫邶,东边叫鄘,南边叫卫,所有才有了《诗经》里的《邶风》、《鄘风》和《卫风》。周武王去世之后,这一代发生叛乱,周公旦评叛后将其合并,建立卫国,周公把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小兄弟康叔封到了卫国。
总的说来,西周初年的封建,不是周天子已经有了一块大蛋糕,然后切成一块块分给大家,而是大家分头去做蛋糕,最后大家还承认周天子的权威,表示这些蛋糕还装在一个叫“天下”的盒子里。《诗经》里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采用封建制
因为周朝实力有限,大家都承认你周天子的最高统治权威,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周天子还要干涉人家的内部事务,那就太贪心不足了。
后来的周天子为何不设法加强中央集权呢?我们知道封建这种把土地分给别人的政策,长期看是很不利的,封建统治,是一种很典型的自我削弱型统治模式。周天子为何不学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因为不具备很多基础条件。例如没有便利的交通施舍,没有发达的官僚体系,没有成熟的政府公文,没有货币发行机制。一句话: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种种条件限制,决定了周人只能采取封建制。
封建制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制,《诗经》里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是强调天下的疆土和人民产权是周天子的,但治权还在诸侯手里。管不了还要管,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西周的时候,采用封建制,是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水平的。
如何维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和权威呢?
一是重视血缘纽带,强调天下诸侯都有共同的祖先,或者彼此是亲家,一家人。二是重视精神纽带,激发所有贵族对周天子所代表的统治秩序的法自内心的认同。
如何把精神纽带打造的结实而又漂亮呢?《诗经》的重要作用就出来了。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One reply on “《诗经》学习笔记之二”
资料留存,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