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关于读经的学习笔记
132 1 2023-10-14
                 
关于读经的学习笔记
一开始听刘勃先生的国学课,第一季的内容居然是《世说新语》、《唐传奇》、《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颇不以为然。这几种东西能算国学?听了一年,感觉有些意思,于是订了第二季。这次的内容是《诗经》、《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楚辞》和《山海经》,于是肃然起敬。决心好好听,做好笔记。
下面是导论部分的笔记之一:经部
第一、什么是经?
经的本意,是纺织出来的线。一开始的时候,一大捆有线编好的竹简就叫经,并没有神圣的含义。
后来说经是路径的径,按照经的指示做,就是走在正确的路径上。或者把经解释为常,常是永恒的意思,经上说的,是永恒的真理。我们现在还把经和常连用,经常。
战国时代,各家各派自己觉得重要的著作,都可以称经。并不是只有儒家的重要著作才是经。
秦始皇时代,儒家著作统称诗书。并不叫诗经和书经。秦始皇把自己巡游天下留下的许多刻石称为经: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汉代,儒家地位上升,儒家著作重见天日,最重要的被尊为经。研究经的学问,叫经学。
对经,有如下判断:
1、一部书如果被尊为经,那就是不接受反驳的。经学问题,是信仰高于理性的问题。
任何社会,一定会有些所有社会成员不假思索就要接受的信念和规则,这些信念和规则的文字载体,就是经。
古代中国,从汉到清,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就是经。
2、一部书如果能够被尊为经,它背后一定有一股强大的权力,往往就是国家权力在为它背书。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经学问题,儒生们对一部经典的内涵争来争去,归根到底争的就是朝廷的认可。
3、经虽然不可以反驳,但是可以解释。
一部书,经的地位可能保持几千年,如果对经的解释也是唯一的,这个社会要么僵死,要么撕裂。所以对经书的解释也是与时俱进的。
能够被尊为经的书,往往意思含混,难以理解,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就有了巨大的解释空间。
儒家经典如何解释?汉儒一套,宋儒另一套。其实就是汉朝人和宋朝人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到了清朝又有汉宋之争,其实就是从汉儒和宋儒的观点中提取符合清代需求的内容重新组合。
基督教也有这个问题,伽利略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其实我们和神学家是可以分工合作的,我们负责科学发现,神学家负责把我们的发现解释得符合圣经。
小结:古代的经是一个社会的主要核心价值和规则的文字载体,它在所属的那个社会里,不容反驳,又有权力背书,还有巨大的解释空间,围绕经的解释权,可能有激烈的权力斗争。
第二、哪些经书被放进了经部?
在汉代,有五部书被尊为经。也就是易、书、诗、礼和春秋。汉儒相信,这五部经书来自遥远的古代,且经孔子编定。汉儒相信: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物,五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两者密不可分。
经部的书,并不是只有五经,且五经的内涵,也在不停地变化。例如,汉代尊为礼经的,本来是礼仪,但礼仪只是干巴巴地讲规矩,原来作为礼经的从属材料的小戴礼经,越来越凸显其价值。周礼虽然来历可疑,但作为治国手册,很高端,于是这三部书都被尊为经。
春秋有三传,传就是对经的解释。春秋三传分别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三传各不相同又都影响巨大,也就都提到了经的地位。
还有论语、孝经,尔雅还有孟子,也都提到了经的地位,这样,五经变成了十三经。
五经扩容成十三经,经的权威地位实际上也被稀释了。
经部的书还有另一个变化——提纯,出现了另一组概念: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本书,都是先秦文献,宋朝把它们组合起来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最核心的经典。
朱熹说,四书是煮熟的饭,其他经书都是地里的庄稼。
一种主张,要想变成绝对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元代规定,科举考试从四书出题,而且只允许按照朱熹的解释写答案。明清考试,名为先考四书,再考五经,实际上考官主要是根据四书的卷子打分,五经仅供参考,基本不影响成绩。
总结:对古人来说,经是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今人要了解古人对经的态度,不然无法理解古人。
 

One reply on “关于读经的学习笔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