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昨日的世界》读书笔记之八:第七章 欧洲的光芒和阴影
17180 0 2023-11-02
                 

第七章 欧洲的光芒和阴影

   我在新世纪生活了十年,见过了印度、美国和非洲的一部分,我怀着一种自觉的新的愉悦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欧洲。以前,我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热爱从来没有像一战前的这十年那样强烈,我从来没有这样渴望欧洲的统一。从来没有这样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那时我们都以为看到了新的曙光,但实际上那是毁灭世界的大火,正在逼近。

   四十年的和平使欧洲各国经济充满活力,科学技术加快了生活节奏。科学发现让那一代人充满了自豪感。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普遍感觉到繁荣的开始。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人口越来越多,柏林,一座普通的德国城市一跃而成为世界都市。一九一〇年的柏林大大超过了一九〇五年的柏林。维也纳、米兰、巴黎、阿姆斯特丹——这些城市我每去一次,都会大吃一惊,欣喜不已。街道越来越宽阔,公共建筑越来越有气势,商店越来越奢华和精美,从点点滴滴当中,人们都能感到,财富在增长,在扩大。整个世界,处处是一派无忧无虑的欢乐景象。有什么能打破这欣欣向荣呢?人们从这样的兴盛中不断产生新的力量。又有什么能削减人们的这种干劲儿呢?欧洲从来没有这么强盛、富裕、美丽过,欧洲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除了几个老态龙钟的白发老人外,没有人再像以前一样感叹和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而且,不仅城市变得更美了,人本身也因为体育运动,因为有了更好的营养和更短的劳动时间,以及与大自然更紧密的联系而变得更加美丽健康。人们心中产生了新的勇气,是这新的胆量使他们敢于去外界闯荡,在生活方面不再那么谨小慎微和勤俭节约了。整整一代人都决心使自己更加富有青春活力。在我们之后出生的这新一代人以自己的健康和自信,改变了风俗,赢得了自由。

我们大家都在为科学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而感到自豪,欧洲第一次获得共同体的概念,我们第一次有了欧洲一家人的情感。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时代的普遍繁荣中汲取了力量,由于集体的自信,我们每个人的自信心也大增,人类是多么不知道感恩啊,当我们身处其中,不知道这时代的波浪是多么强大,给了我们多少安全感。只有经过了世界大战的年代的人才知道,自从那时以后,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倒退和破坏。

评论:在经历了劫难之后回望曾经的天堂般的好日子。内心的悲凉和愤慨是多么深重。

罗曼·罗兰被介绍成知识渊博的研究音乐的学者,当荣誉的第一丝微弱的光芒照耀到他们的名字时,他们都接近五十了。他的知识是那样的渊博,令人折服,他的生活就是读书,他熟知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文学,哲学,历史,他知晓音乐中的每一个节拍,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大事。这间修道士小屋般的简单的斗室,好像一间照相馆的暗房,反映着现实世界。看见罗兰的第一眼,我就认定,这个人,在关键时刻将成为欧洲的良知。罗兰说,艺术可以给我们以慰藉,慰藉我们这些个体,但是,它对于现实无能为力。

在热情澎湃的时候,我们误以为自己给世界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拯救之路,但是世界很少去关心这类文学家的宣言,它照旧走自己那条险恶之路。

评论:知识分子自我期许很高,但是他们对现实政治影响很小。这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年复一年的强调敌对的政治宣传在民众中的危害是多么深,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想方设法要促进各民族的互相谅解,但是,在紧要关头,对方的民众是多么容易被煽动起来啊。

那时,佳木吐绿,空气甜美,微风徐徐,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谁还愿意去想那些不堪设想的事情呢?在那个灿烂的夏季,世界美丽而富有意义,仿佛一枚成熟可口的水果,令人欣喜。我因此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它的那个现在和更加辉煌的未来。

可是,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将这个世界霎那间击得粉碎。这个充满安全、充满创造性理智的世界,我们生在其中,长在其中,最终却像一枚空空的陶罐,碎成无数碎片。

一九一四年战争的最初时日。那是个繁盛而美丽的夏天,天空一连几天都是碧蓝,空气湿润却一点也不郁闷,草地上暖融融的,散发出清香,森林郁郁葱葱,吐出新绿。在巴登,不用离开小镇,就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那儿低矮的住宅小屋仍然保持着贝多芬时代的简朴和优雅,丘陵上美丽的森林不事张扬地点缀在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咖啡屋和餐馆,人们都坐在露天喝咖啡或用餐,你既可以和前来疗养的欢快的客人们欢聚一处,在疗养公园里聚会,也可以独自在幽静的小径上散步。

许多游客从维也纳来到这里,大家都穿着浅颜色的夏装,兴高采烈,无忧无虑,在疗养公园里随着音乐起舞。那天的天气晴朗,高大的栗子树上面,一片晴空万里,真是欢庆的好日子。大人和孩子们都快放假了,夏季的这第一个节日已经让他们预感到整个季节都会如此美妙。空气清新,绿荫遍地,平日内所有的烦恼都抛诸脑后了。

评论:这是战前奥地利的一个度假胜地巴登的美丽景象。没有人会想到,在这个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的美好、宁静的日子就要被炮火连天的战争覆盖了。

皇储鲁道夫风华正茂,是皇帝的独子和唯一继承人,他却英年早逝,令百姓扼腕叹息,弗朗兹·费迪南与鲁道夫正好相反,他恰恰缺乏在奥地利要受人爱戴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可爱的个性、魅力和亲切。我好几次在剧院里观察他,他坐在自己包厢里,威风凛凛,目光冰冷而呆滞,对民众根本不友善地看一眼,对艺术家也不报以发自内心的掌声以示鼓励。人们从没见过他微笑,照片上他也从来没有过松弛自然的姿态。他对音乐一窍不通,毫无幽默感,他的妻子也是一副阴沉的样子。

     半小时后,那些买了报纸的人又重新兴高采烈地在海滩上踩水玩。风筝还在飞,海鸥还在展翅翱翔,阳光明媚,温暖,照耀着那片祥和的土地。

   我站在车厢的过道上,心情非常焦虑。每个人都在和别人说话,没有人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或者看书。在每一站,都有人冲下车去,打听新的消息,人们暗暗怀有渴望,希望有一双有力的手扭转已经脱轨的命运。在危机时刻,人们总是还抱有一线希望,这希望的力量是巨大的。

评论:因为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欧洲脆弱的和平局面被打破,人们开始面对不可知的命运。没有人相信会爆发一场世界大战,人们在和平的美梦里沉睡了太久,但其实,战争的机制在就深深埋下了。塞尔维亚和俄国结盟,奥匈帝国又跟德国结盟,奥匈攻击塞尔维亚,俄国必然出手相助,俄国参战,德国也必然参战,同时,法国支持俄国,英国支持法国,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一张,其他的牌就会一张接一张的倒下,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结盟本来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安全系数,到头来却成了催化世界大战的核心因素。聪明的欧洲人干了一件愚蠢至极的事。而且一蠢再蠢,一战结束后不到四十年,就又爆发了二战,差一点把整个欧洲彻底毁灭!

  当初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恐惧突然间变成了满腔热情。大街上成队的人在游行,霎那间,到处都是旗帜、丝带和音乐,年轻的新兵列队行军,因为受到别人的欢呼而脸上喜滋滋的。

   在那个时刻,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在共同经历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刻,每个人都受到召唤,要把自己渺小的自我融化到火热的集体中去。在其中克服一切私心杂念。在那一刻,所有的地位、语言、阶级和宗教信仰的差别都被汹涌的手足情谊所淹没。大街上,陌生人互相攀谈,多年互相回避的人握住对方的手,到处都能见到人们精神焕发的脸庞。人人都感到自己的自我得到了升华。他们不再是以前那个孤立的人,他们现在是群众的一份子,是人民。他们原先不被重视的人格获得了意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突然获得了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机会,他们可能成为英雄!

   这种眩晕中还有一种更加深刻,更加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惊涛骇浪是这样突然而猛烈地袭击着人类,将人这种动物自身未意识到的阴暗的原始欲望和本性翻腾到表面上——那边是弗洛伊德深刻指出的对文化的厌恶,即要冲破这个有法律和条文的正常世界,要求放纵最古老的嗜血本能,或许这种阴暗的力量掺杂进那疯狂的迷醉中去了。其中混杂着各种成分,有牺牲精神和酒精,有冒险精神和纯粹的信仰,有旗帜和爱国主义言辞的古老魅力——这是一种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令千万人沉迷的可怕的情绪,它在瞬间爆发,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罪行推波助澜,令它一发不可收拾。

我只有一条路可走,在别人头脑发热胡言乱语的时候,退隐到自己的内心,并保持沉默。

评论:这段是对群体迷狂现象最精确、最深刻的描摹和分析。不由令人想起中国文革期间的发生在北京大兴和广西等地的大规模滥杀所谓阶级敌人的暴行。在革命的名义下,人类嗜血的原始本能被激发出来,乃至于出现了大规模的杀人吃人事件。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考验人性!!!

一只花瓶有多坚固,恐怕只有你打碎那一刻才会知道。然而那个时候,花瓶已不再是你眼中的美景,只剩残破。

人性也犹如花瓶,经不起任何的考验和试探。

正如东野圭吾所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存在

食色,性也,对一个嗜吃者端出美味,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非圣人,皆有弱点。

如果一个人,总是想试探夫妻感情有多深,同学情谊有多真,哥们义气有多铁,久而久之,难免让这段感情生出铁锈,蒙住了以往的光泽。

人性本就是有善有恶,矛盾且复杂。如果抱着得到“善的结果”的期望,来考验人性,很多时候都会令我们失望,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千万别刻意去考验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愿你我都能以真心示人,即便遇人不淑、交友不慎,但总能于心无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