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国风部分。上面讲了《周南》、《召南》,往下是十三国的诗,都是国名+风的命名模式。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分别是邶风、鄘风和卫风。邶和鄘是什么地方?
这要回顾一下武王伐纣了。商纣时代的殷商都城,在朝歌,今天河南鹤壁市的淇县。武王打赢了牧野之战,军队开进朝歌,商纣自焚死了,商人投降,但势力还在。武王要直接统治他们,比较困难,就让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管理,又派自己的两个弟弟监督武庚。武王把朝歌分为三块:北边叫邶,东边叫鄘,南边叫卫。然后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武庚管一块,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各管一块,三个人共同治理殷商遗民,因此叫“三监”。另一种说法是武王派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各管一块儿,叫“三监”。
不久武王去世,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反而和武庚禄父勾结,一起发动叛乱,这就是有名的“三监之乱”。
于是周公第二次东征,仗打得远比武王伐纣惨烈,但终于平定了叛乱。周公认为殷商人太多,按照原来的统治模式早晚还要出事,于是把殷商的势力尽量打散,把不服从周人统治的殷商遗民称为“殷顽民”,把他们迁往不同的地方,而周人的力量要尽量集中,所以邶、鄘、卫三监合并,新建了一个卫国。
也就是说,春秋时代,邶、鄘、卫实际上都属于卫国,邶风、鄘风和卫风都是卫国的诗。但人心都是念旧的,邶这个地方和鄘这个地方的人,他的内心认同,还是想把自己跟一般的卫国人区别开来。
还有就是,卫国在西周时代,地位很突出,到了春秋时代,仍然属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卫国因为发达,所以,邶风、鄘风和卫风,虽然都是卫国的诗,但是可以分并列。就好像英格兰队、威尔士队、北爱尔兰队和苏格兰队,可以分头去打世界杯。
为什么说卫国在西周时地位特殊呢?因为它是殷商故地,如何治理殷商故地,是西周初年最大的政治问题。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派了自己一母所生的,年龄第二小的弟弟康叔封去坐镇管理卫国。
在庄严的仪式上,周公对康叔封的称呼是: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即:诸侯的尊长,我亲爱的弟弟,年轻的封!三个称呼,第一突出他身份的高贵,第二强调两人的亲密关系,第三渲染他风华正茂前程远大,但从这一串称谓就可见周公对这次任命的重视和期待。
因为周人往卫国投入的资源多,所以在卫国的周人,在整个西周统治体系里,也就有很大的话语权。一直到西周末年,这一点也都很突出。
前面讲过,国人暴动之后,周厉王被放逐,周朝进入共和时期。什么是共和呢?今天更多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执政者,是一个叫共伯和的贵族,而所谓共伯和,其实就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共是卫国的一个地名,史书有卫国国君被称为共伯的例子,卫武公的名字叫和。
这些学者论证卫武公就是共伯和,材料当然很多,其中也包括利用到了《诗经》里的一些信息。《卫风·淇奥》是一首很美的诗:
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绿竹林那么的茂密,那里有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加工骨头叫切,加工石头叫磨。这八个字是形容君子的经典表述:君子的本质本来就好,而且特别注重自我修养。这么一番漂亮的形容,这位君子是谁呢?《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说的是卫武公,然后还介绍了,卫武公因为他这么优秀,所以曾经入相于周,他一方面是卫国的国君,一方面又到周天子身边担任相当于后世宰相的职务。这可能就是在隐晦地说共伯和执政的事。
卫国的商周文化冲突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卫国作为殷商故地和周人在东方统治的重心,是一个周文化和尚文化激烈冲突的地方。
《尚书》里收录了周公发表的好几篇重要讲话,谈应该怎样对卫国进行治理。原文很难读,大意还是清楚的:对殷人不要采取高压政策,要作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工作。周公还担忧,周人会被腐朽没落的商文化腐蚀,反复强调周人不要忘本,不要花天酒地,要继续艰苦劳作。
比如说:商人喜欢喝酒,考古发现,很穷的人的陪葬品里都有酒器,传说商纣王搞过酒池肉林,大概有点依据的。周公很反感这个风气,他说,商朝就是因为喜欢喝酒,酒气飘到天上,才导致天降丧于殷的。
于是,他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周人要是聚众喝酒,拘捕送到首都来,我都会处死。但商人如果沉湎于酒,则可以不必处死,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再考虑处死。
总而言之,政策的精神是,对商人,实行威刑和怀柔手段让他们屈服;对周人,希望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让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保持在峰值。
邶风、鄘风和卫风里,除了那些与政治事件有关的诗,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卫国人很享受文艺范的生活。卫国的桑林间、濮水边,是青年男女约会之处,也是一年四季情歌飘荡的地方。
我们来看一首《邶风·静女》: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虽名静女,但这首诗的女孩,给人的感觉不怎么安静,而是很调皮,很可爱。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女孩约男孩在城墙角落里见面,这里很安静,是个约会的好地方。爱而不见,实际上女孩早到了,只是躲起来了,不让男孩看见自己,悄悄观察,男孩会有什么表现。结果“搔首踟躇”,急得直挠头,来回走,典型憨憨的男孩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女孩送给男孩一枝红色的笔,男孩不知道这支笔,好在哪里,但是看着手里的笔,觉得在发光。
自牧归荑,女孩到郊外游玩,带了一些茅草嫩芽给男孩,男孩吃了一口,洵美且异。又鲜美,又特别。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这个嫩芽又多美味,因为这是女孩送我的呀。
这是很生动调皮的一首情诗,疏通字句后,基本上不需要多解释。
不过,古人读诗的体验跟我们完全不同,这首诗有很奇怪的政治解读。
春秋中后期,卫国的命运很凄惨,到了战国时代,有人把卫国的凄惨命运,归结到这些诗上了。甚至有传说,这些诗歌、音乐的流传,是商纣时代留下的一个诅咒。
《韩非子·十过》篇讲:卫国国君卫灵公到晋国去,车子停在濮水边,半夜里突然听到一阵奇怪又动听的音乐。卫灵公被迷住了,于是就喊来身边的头号乐师叫师涓,说:你给我把谱子记下来,师涓确实高水平,两个晚上,就学会了这首曲子。
到了晋国,见到晋平公,卫灵公想秀一把,就让师涓演奏新学的曲子。结果晋平公身边也有个大音乐家叫师旷,听了一会儿,一把按住师涓的手,说:“你不能往下弹奏了,要亡国的。”
师涓不服,以为这个人听自己的曲子太好心生嫉妒,结果师旷说:这首曲子你是从濮水边听来的吧?贵国不是殷商故土吗?当年商纣王有个乐师,叫师延,他给纣王创作了大量的靡靡之乐。周武王打过来的时候,师延知道,自己创作色情歌曲,败坏道德风气,罪孽深重,周武王肯定不会饶过自己,就投濮水而死。死了不甘心曲子失传,鬼魂还在濮水上飘着,演奏自己创作的乐曲,这真是用灵魂来演奏啊,卫灵公听到的就是这个音乐。
靡靡之音,亡国之乐这些成语,都是由卫国的诗歌来的。
下节课讲与卫国高层婚姻有关的诗。
“荑”这种植物很寻常,小时候我常常吃,我们叫“茶叶佬”,其实是茅草的嫩穗子,初生时候味道鲜美,有点甜甜的味儿,等老了就是茅草的白穗子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