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二南》的最后一讲,从《二南》的婚恋诗,看周朝的婚礼。
先下一个判断,《二南》中的一些诗,呈现的是当时一般贵族的生活状态。
汉代的儒生,喜欢将这些诗向“后妃之德”上面引;现代的学者尤其是几十年前的学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诗经》里的诗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实际上,大多数诗固然看不出与后妃之德有什么关系,但跟劳动人民的关系也有点远。
拿《关雎》来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琴瑟可不是民间的乐器,钟鼓,尤其是钟,古代劳动人民更是不大可能拥有。
再看一首很有名的《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大意是:
连续不断地采摘卷耳,斜口竹筐却还没装满。
我心中所怀想的人啊,我想把他安置在朝官的行列。
攀登那怪石嶙峋的高山,我的马儿神色已颓靡不振。
我姑且先斟满青铜制成的酒器,以慰藉我心中绵绵不绝的思念。
攀登那高峻峭拔的山冈,我的马儿毛色已黑黄斑驳。
我姑且先斟满铸有兽头的酒器,以免除我心中长久不散的伤怀。
攀登那乱石林立的山丘,我的马儿已疲乏不堪无法前进;
我的仆人也筋疲力尽不能行路,奈何我长吁短叹又能如何!
卷耳是一种植物,可以吃。诗开头说,女主人公在采卷耳,现代学者由此断言,这是古代劳动妇女。但接下来写这个妇女的丈夫:男人出门在外,有自己的马车;喝酒的时候,有青铜酒器和犀牛做的酒杯,还有仆人跟着他。所以,应该也不是平民。
刘勃老师认为,这些诗写的,不是后妃,也不是平民,是贵族。有的贵族等级高一点,是卿大夫,或者是国君;有的贵族等级低,只是士人,可能挺穷的,但也还是士人。
春秋时代,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关键看血统和由血统决定的政治地位。至于物质生活,贵族虽然拥有一些今天看来也很精美的器物,但和许多体力劳动之间,也不是那么隔阂。这其实也很普世,当时的贵族,对于基层社会的汲取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财富也有限,很多体力活还得自己干。
古希腊或者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妇女生活,很多体力活她们也得自己干。和《红楼梦》里的贾府比,谁的社会地位更稳固?这些贵族稳固,他们不用担心家族败落或者被抄家;谁更有钱?贾府更有钱。因为并不是那么富有,所以这些贵族反而并没有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周朝的贵族情况也类似。
周朝的婚礼
把《诗经》和儒家关于“礼”的典籍《周礼》、《仪礼》和《礼记》对照,很有意思。
《仪礼》中,有一篇《士昏礼》,讲贵族阶层的婚礼应该怎么举办的,六道程序:
一、纳采:男方托媒人给女方送礼,这个礼的名字叫采礼。这个采是女方表示谦逊,表示自己的姑娘不过是供男方采择,挑选而已。
二、问名:纳采完了,接下来是问名,男方询问女方的情况,姓名,生辰八字之类。
三、纳吉:女方的基本情况问回来,要去算个命,男女双方合不合,《卫风·氓》里,“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讲的就是纳吉。
四、纳征:相当于今天的正式定亲;征者,成也。
五、请期:男方给女方再送一次礼,询问办大事的日期。
六、亲迎:新郎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过门。
礼是对规范的记录,诗是对生活的记录。
我们看《诗经·二南》里写到的恋爱和婚姻,会发现规矩和生活不能说相背离的,但之间还是有距离的。
女方总是被动的吗?
按照程序,女方好像完全被动,但实际上,女方可能很积极、主动。
我们来看一首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第一章,梅子纷纷落地,树上还留着七成。追求我的男生啊,挑个好日子,就来向我求婚吧。这里说树的梅子还有七成,其实就是这个姑娘已经给您开始有了一种韶华将逝的焦虑了,但还是可以保持足够的矜持。
第二章,梅子落地纷纷,树上只剩下三成了,追求我的男生啊,今天就是好日子。
第三章、梅子落得满地都是,得用簸箕来收拾了,喜欢我,就快开口!
一首北朝民歌“老女不嫁,踏地呼天!”,也是讲姑娘愁嫁的心理的。这就是“礼失求诸野”,从这里可以看出,《诗经》时代,实际上女性也可以很直白、很主动。
男方应该怎样求婚
按照《士昏礼》的说法,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标志性的礼物应该是大雁。为什么是大雁呢?因为大雁是候鸟,天冷就向南飞,暖和了再飞回来,显得非常懂阴阳,一男一女结婚,也是阴阳配合,送大雁,“取其顺阴阳往来”的意思。
但《诗经》里,虽然出现过大雁,但都和下聘礼无关。按照《诗经》,男方筹措婚礼,最重要的物资,其实是木柴,所以写到结婚,往往先写砍柴。
看看《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大意是: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这首诗写得很美。南方有高大的乔木 但不可以依靠它来休息,汉水边有游玩的女孩,但是不可以去追求她。汉水那么宽,长江那么长,女孩就在对岸,我却无法渡河。
这个女孩,诗人为什么无法追,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解释,单相思的感情是最适合写诗的,所以怎么理解都很美。比如有一种解释,这首诗里出现的汉水,长江,这是周人控制区域的最南边了。所以汉水对岸的女孩,就是周人的敌对势力家里的女孩了。所以,一旦追求,那就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了。
正因为没法追,诗人一看见树林眼睛就放光:“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婚礼本来就是在黄昏时候办,婚礼没进行多久,天就黑了,就需要准备大量的木柴做火把,所以准备木柴也就成了举办婚礼过程中特别有仪式感的一个环节。《诗经》里,往往是说着砍柴,再往下说就变成了求婚了。
《汉广》只是一个例子,后面的《齐风·南山》、《豳风·伐柯》是更典型的例子。“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没有斧头砍不了柴,没有媒人娶不了妻。还有《唐风·绸缪》,把成捆的木柴捆结实,叫绸缪。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男女感情好,两情相悦叫绸缪。
作《汉广》的诗人,看着树林,想到求婚,喂着马,想到姑娘要出嫁了,“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赶紧把马喂饱。
有个问题,如果诗人真的心想事成,娶姑娘过门,要他驾车去接吗?
贵族女子出嫁的排场
如果是士阶层的女孩,那么要驾车去接,《卫风·氓》里说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是大夫阶层以上,那就不用驾车接了,她坐自己家车来。《召南》里有两首诗,写到高级贵族家庭的女孩出嫁的场面: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大意是:
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这姑娘要出嫁,车队来迎她。
喜鹊筑成巢,鳲鸠占有它。这个姑娘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喜鹊筑成巢,鳲鸠住满它。这个姑娘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大意是:
怎么那样秾丽绚烂?如同唐棣花般美妍。为何喧闹不堪欠庄重?王姬出嫁车驾真壮观。
怎么那样地秾丽绚烂?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
什么东西钓鱼最方便?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
前一首《雀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这个姑娘出嫁,出动了一百辆随行车辆。后一首《何彼襛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所谓王姬,是指天子的女儿,她的车子真是雍容肃穆。
女子出嫁,坐娘家的车,有道理讲吗?
娘家这是在表示谦虚,我们没有把女儿教育好,公婆可能对她不满意,会赶她走,坐自家的车来的,该走马上就走。
当然正常情况下,婆家也不会赶她走,而是三个月后,祭拜祖先了,做丈夫的会把拉车的马给丈母娘送回去,表示你们家的女儿从此就是我们家的人了,走也走不了了,车还是在我们家,但是没有马,车根本走不了。这就是所谓“反马之礼”。
还有一个问题,婚礼上用什么音乐。根据《士昏礼》的说法,婚礼上根本没有音乐。儒家经典里还有篇章说:婚礼在夜里举行,是阴,音乐代表阳,婚礼上一奏乐,阴阳就乱了。(《礼记·郊特性》)
又说:新郎想到将来有朝一日,小媳妇熬成婆,自己母亲的家族地位会被取代,应该表示哀伤,所以家里三天不奏乐。(《礼记·曾子问》)
前面讲过,现在《关雎》一般解释为求爱的诗,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就是讲追求成功了,在举办婚礼,有人拿上面的规矩,论证《关雎》不可能是讲求婚的诗,因为婚礼上没有钟鼓声。
其实这个规定太违背人情,最多也就是一时一地的规矩,不是被普遍奉行的社会准则。后世的中国就没有拿这条规定当回事,先秦的中国人,大概也不见得乐意这么自我折腾。《诗经》里有不少诗,太明显就是用于婚礼的诗,如这首《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大意是: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说明一下,我儿子儿媳结婚的时候,我作为父亲发言,背诵的也是这首诗。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