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诗经》学习笔记之十一:后妃之德说是怎么来的?
574 0 2023-10-30
                 

 

     今天讲《周南》、《召南》这两部分诗,是怎样被解释成“后妃之德”,这种解释又是如何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成为对《诗经》的主流理解的。

     抛开这些解释固然比较接近《诗经》的本意,但《诗经》的本意对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相反,上面这些解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了解这些解释,比了解诗的本意,更能了解传统中国的政治、学术的某些逻辑。

 

后妃之德

根据《说文解字》,“后”的本意,是发号施令的人,也就是君主,是首领。所以,男性统治者也叫“后”,如后羿。夏朝的统治者往往被称为夏后氏。“妃”的本意是匹配,本来是不论贵贱,一个男人提到自己的老婆,都可以说“我的妃”,配偶嘛,老婆就是妃。后来演变成普通人不能用了,只有帝王的老婆才能叫妃。再后来,只能用来指帝王的小老婆。其实妃字本来可以指大老婆,如果说明了是元妃,那就肯定是指大老婆。

“后妃之德”中的后妃,也就是妃中之后,是妃子中的首领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后妃就是王后,而不是王后和妃子。而且这位后妃往往被特指,就是周文王的正妻,周武王、周公旦的母亲——太姒,姒是她的姓。也就是说,那个传说中迷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溯本追源,可能和周武王的母亲来自同一个部族。

后妃之德又具体指哪些内容呢?《关雎》作为二南中的第一篇,被认为是后妃之德的一个综述,后面的诗,则是对后妃之德的具体展开。

《关雎》下面的一首诗,《周南》的第二首诗,叫《葛覃》,这首诗也很有意思: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葛覃是藤蔓类植物,可以做纺织的材料,这首诗很详细地描写了一个女子怎么加工衣服,怎么洗衣服。

这些事,被认为是“后妃之本”,后妃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关雎》讲了后妃怎么择荇菜,《葛覃》则详细讲了后妃怎么织葛覃。都是强调,不能脱离体力劳动。

古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以耕织为本,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有多么美好,不是农民的切身体验,纯粹的农民,大概很难觉得这种生活多美好,只是他们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古代统治者必须把这种生活方式描述为美好图景,接受了这个图景,这个社会的基本盘才能稳住。所以周天子自己不耕地,却要把自己的祖先塑造成一个类似农业创始人的角色,还要行一个所谓的“籍田之礼”,天子要拿着农具,在田里装模作样推几下,表示天子是天下人的榜样,大家都要一起好好干农活。天子如此,后妃也一样,怎样制作供奉宗庙的食物,怎样带头纺织,这些所谓的“女红”,后妃也要做起来。

《周南》的第三首诗,是《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首诗现在解释为是一首写妻子思念出远门的丈夫的诗,可是按《毛诗序》的解释,这首诗讲的是后妃之志,后妃的志向。丈夫这么辛苦,说明身边没有可用的人啊,我也得想着帮忙物色贤才啊。

后妃之本是爱劳动,后妃之志是求贤才,这是后妃之德的两项重要内容。第三项内容,是不嫉妒和多生娃。

古代大家族都讲究多子多孙,天子更是如此,而想要足够多的子孙,就要一夫多妻,因为女性的生育上限是很低的。

周文王传说有一百个儿子,依据是《诗经·大雅·思齐》里的一句诗:“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太姒继承了美好的名声,徽音就是美好的名声,林徽音女士的名字就是由这句诗来的,后来才换成因。“则百斯男”的百,是略数,就是形容儿子很多。但后来民间给他坐实了,就变成了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了。

实际上周文王的儿子并不都是太姒生的,《周南》谈论各种话题都喜欢往太姒身上引,所以很多诗的理解,就变成了太姒自己很能生,还引导别的女人都很能生,太姒还不嫉妒,引导大家友好相处。

因为多妻制虽然拉高了多子多孙的上限,但妻妾宫斗的话,就会伤害对方的小孩,小孩长大后自己也会互相伤害,多子多孙不但没有好处,危害还特别大。所以,女人不嫉妒,是特别重要的美德。

《周南》第四首《樛木》,樛木是一种树枝向下弯曲的树,“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树上攀附着许多藤蔓类植物,这是说男人像大树,妻像树枝,妾们像藤蔓,树枝向下弯曲方便藤蔓攀附,这是大老婆照顾小老婆,真是不嫉妒。

第五首《螽斯》,螽是蝗虫类的虫子,蝗虫繁殖力惊人。“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蝗虫煽动翅膀,嗡嗡的,你们的孩子特别多,儿子孙子一大堆,那也会吵得你脑袋嗡嗡的。

这首写蝗虫的诗,是在祝福人家多子多孙,一点都不牵强,问题是,蝗虫为什么这么能生呢?按照《毛诗序》的解释,就是因为不嫉妒。

《周南》里的诗往下看,像《桃夭》是讲不嫉妒的,《芣苡》是讲多生娃的,总归是围绕着这个主题。

 《周南》的最后一首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先看《毛诗》的解释: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麟之趾》是《周南》的最后一首,《关雎》讲后妃之德;《麟之趾》讲诚实仁厚的公子王孙,后妃好,公子王孙们就好,一头一尾,前后呼应,头尾都是总结。中间那些诗,是展开论述。总—分—总结构,小学生学作文的那些技巧,好多都是由经学家讲《诗经》的套路顺下来的。

     按照《毛诗》的套路,下面讲的《召南》,也差不多。只不过比《周南》降了一级。周南讲后妃,召南讲夫人。国君的正妻叫夫人,夫人也要做好劳动表率,夫人也要帮助丈夫求贤,夫人也要带领国君的小老婆们,不嫉妒,多生娃…..就是低一等的后妃,但是遵循的道德准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诗的解释与诗的本意

以上说的是诗的本意吗?不是,实际上解释者也并非不清楚这不是诗的本意,他们这么解释:重点不是这些诗为什么这么写,而是编《诗经》为什么会这么编,而我们的解释,就是把编《诗经》的深意揭示出来,好指导帝王怎样来治理国家。

 这些诗本来大多数肯定不是讲什么后妃之德的,可是对于古代的政治格局来说,后妃之德太重要了,由于宫廷政治的特点,动不动出现后妃影响朝局的局面,甚至垂帘听政也不鲜见。比如清朝,在制度设计上费尽心机防止后宫干政,最后还是出了个慈禧太后,还是跳不出这个圈子。

所以,对古代皇帝和儒家官僚来说,要从经典中引出一套规范,对后妃的行为进行约束,《诗经·二南》就被当成了挺好用的一套工具。反过来,聪明的后妃也会利用这套解释来为自己掌权寻求道德依据。《二南》里说的道德标准我都做到了,《二南》里说后妃要为丈夫求贤,那么选拔官员的权力我可以抓在手里了吧。

推翻传统干自己想干的事,阻力也许会大到不可想象;利用传统干自己想干的事,可操作空间可能会越操作越大。

 

所以,《毛诗》的这套解释,虽然不停修修补补,但也就这么延续下来了。

甩开传统解释,可能接近《诗经》的本意,但掌握传统解释,才能理解传统中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