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先生今天讲国风,具体的说是十五国风,排在前面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并称为“二南”。
“二南”很重要,其一、它排在十五国风之前,自然说明它重要;其二、孔子教育儿子:“女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你学习了《周南》和《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和《召南》,就像对着墙站立一样,寸步难行了。
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竹简《孔子诗论》,进一步证明孔子对“二南”的特别重视。
其三、《左传》里贵族社交喜欢引用《诗经》,其中使用“二南”的频率特别高。
同时,二南还有个特别奇怪的地方,后面的国风,卫风、郑风、齐风…….都是国名+风的叫法,只有这两部分叫“南”,不叫“风”,而且周和召,也不是国名。
首先来解释“周”和“召”
西周初立,周公、召公特别重要。周公此前的课里讲过,召公是什么人呢?
召公是周之支族,也是姬姓,周王室成员。但跟周文王、周武王什么关系,搞不清楚。他的封地是召,名叫奭,所以史书上称为召公奭。
周武王的时代,召公是仅次于周公旦、太公望的重要人物。武王去世,召公和周公有了非常重要的分工,叫“分陕”。
陕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是河南、山西、陕西的三省交界处。陕的西边,都归召公管,陕的东边,都归周公管。也就是说,周人传统的根据地,由召公来负责维持稳定;灭商之后新开拓的疆土,由周公继续在前方打拼。
于是,召公和周公一样,成了西周黄金时代的代表。《诗经·召南》有一首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白,召公经常到下面去视察,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各种问题都处理的很妥帖,各级官员和百姓都很感动,召公去世之后,人们看着这棵甘棠树就感慨,这棵树要千万保护好啊。
这事后世历朝历代,有无数的模仿秀,地方官要离任的时候,当地士绅总归要表态,舍不得他走。“甘棠遗爱”、“甘棠之思”,就成了赞美要离开官员的套话。
当然,我们要记住的重点是“分陕”,这是理解《周南》和《召南》的含义的关键。
“南”的解释。最有影响力的解释,是和上面的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说法挂钩的。
周公去征服东方,长期在洛阳,洛阳往南,就是周南;召公的封地在岐山附近,岐山往南,就是召南。
古代北方比南方发达,文化传播是由北向南的,所以这个“南”字是个动词,一个“南”字就表达了周公、召公的伟大精神取得的教化之成功。两个最伟大的人物,教化又那么成功,所以把二南放在国风最前面,非常合理。
当然,“周南”、“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有其他解释的,刘昌安先生的《诗经“二南”研究》就梳理出七种说法。有些说法,甚至比上面介绍的那个说法更有道理。比如说从诗歌的风格,尤其是诗歌里出现的一些地理概念和动植物看,召南和周南一样,也是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诗歌,二者不是隔得那么远。可上面我们为什么介绍那种说法呢?因为它影响更大。道理很简单,《诗经》是经,上面周公、召公的伟大精神向南传播的解释,更符合经的特征。
一门普及课,无法探讨难以说清的本意,但不妨有限介绍可以说清的影响。
“二南”里包含周公、召公的伟大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在古人看来,是婚姻。所谓“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丈夫和妻子有了明确的分工,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才能亲密,父亲和儿子的关系亲密了,君主和臣子才能互相敬重;君主和臣子互相敬重了,朝廷作风才能端正;朝廷作风端正了,美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
反过来再梳理一遍:儒家的基本观念:老百姓是没有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统治阶级怎么样,普罗大众就会有样学样,就好像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君主和大臣都是统治阶级,所以首先你们的风气要端正。
怎么端正呢?儒家的逻辑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的父子关系是什么样,理想的君臣关系也应该是什么样。那么父子关系怎么才能好起来呢?没有夫妻关系不好,父子关系反而能搞好的。夫妇有别就是父亲和母亲要有分工,传统上就是男主外女主内,严父慈母;妈妈要让孩子感到爱,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想心理健康很难。父亲不要多管孩子,这个叫“君子远其子”,但你要给孩子立个样子,做一个社会上需要的优秀的人,让他有个学习的榜样。
夫妇分工如此重要,所以,夫妇是人伦的开始。《诗经》一上来就是《周南》、《召南》,主题就是讲夫妇之道。
很多人读《诗经》,《雅》《颂》没怎么读,但《周南》《召南》是读完了的。他们对二南的印象比较一致,就是自己看了不少爱情诗。
但爱情和婚姻还是有区别的,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总不免锅碗瓢盆精打细算过日子,这是两套不同的逻辑。
《关雎》的两种解释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一起来读二南的第一首诗《关雎》。
同一首诗,怎样读,它就是爱情;怎样读,它就是婚姻。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当代关于这首诗的解释,大致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上的沙洲,传来了小鸟的叫声,这是它要寻找配偶的声音,于是,诗人的心也动了,刚好,河边一个美丽的身影映入眼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个美丽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位诗人,看着这位淑女在那里挑水中的荇菜,而且姑娘在水边或者船上干活,衣服穿得肯定不会太累赘,本来比较紧身的衣服沾湿了,很容易就是一种性感而不自知的状态,这是典型的男性视觉。然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回去之后他就思念人家,想得睡不着觉,再然后“求之不得,寤寐思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追又追不到,真是感到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这不就是恋爱的感觉吗?
最后想到办法了,追女生,有点音乐方面的文艺才能,是很占优势的,于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音乐来到打动人家的心。
写到这里,全诗结束,故事也结束了,这不是典型的只讲爱情不讲婚姻吗?
这是现代人读《关雎》,这样理解这首诗,非常合乎情理的,可能也确实比较接近诗的本意。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简《孔子诗论》,这是上个世纪和本世纪之交发现的新材料,也可以认为是支持这个理解的。
但是汉代以后,古人的主流观点就不是这么理解了。我们不是赞同古人的观点,而是要知道古人在想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的他们的行为逻辑。
古代对这首诗的主流解释,讲的是“后妃之德”,诗里的这位君子就是周文王,这首诗是以周文王的妻子太姒的口吻写的。
应该注意到,这首诗基本上是省略主语的,所以很多动作和心理,到底是谁的,就看解读者怎么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现在解读为君子看着这位淑女在采荇菜,但古人的理解里,往往并不存在男性视角,而是一位后妃,看着眼前长得很繁茂的荇菜,开始思考。
“左右流之”的左右是什么意思?左边挑一下,右边又挑一下。但“左右”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的是身边的人。后妃看着这么多的荇菜,她想,荇菜是宗庙里用来祭祀祖先的,这参差不齐的荇菜,我一个人可处理不过来,需要“左右”来帮我。也就是:我的丈夫啊,你再纳点淑女做妾吧。后妃非常着急地想这件事,想得寤寐求之,辗转反侧。
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不是讲婚前,不是男生追女生了;而是婚后,大老婆张罗着怎样帮老公纳一些优秀的小老婆。
所以,这个大老婆多贤惠啊。一点都不斗,一来担心丈夫没有好的小妾,二来担忧那些美丽又善良的小姑娘不能做我丈夫的妾,委屈她们了。这就是毛诗序说的“《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治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所以才说这首诗讲的是后妃之德。古代大家族都讲究多子多孙,天子更是如此。而想要多子多孙,最好就是一夫多妻。但一夫多妻的副作用就是可能引起惨烈的宫斗,孩子们兄弟们争夺继承权也非常可怕。可如果正妻大度,小老婆也懂事,这些毛病都可以化解于无形。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古代臭男人的理想图景。
后面还有很多我们今天看来是爱情诗的作品,毛诗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解释的。于是整个“二南”都被解释成后妃之德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