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期,周天子面临西北的犬戎、南方的楚国、东方的诸侯、王畿内的贵族四大挑战。
特别是第四个挑战,对周天子来说,是内部的问题,要解决前三个问题,必须先解决内部问题。
《民劳》:宣王早期。
周厉王搞坏了跟贵族的关系,惹得国人暴动,自己被放逐,周人进入所谓的“共和”时代。这是西周大贵族对王权的胜利,但这个胜利其实是很尴尬的,乱了上下尊卑秩序,跟英国的大宪章运动差不多。现在被热烈鼓吹、渲染,但在当时名声是很坏的。西方当年教皇出面声讨,各国纷纷跟进。西周的情况跟英国也差不多。贵族压制王权所遭遇的舆论压力恐怕只会更大。所以,大贵族没敢让周厉王死,而是把他流放了,等他死了好再立个新王。终于,周宣王即位,出现了所谓的宣王中兴。
从周厉王末期,经过共和的十四年到宣王即位,有个人物特别重要,叫召穆公,他是西周初年名臣召公奭的后代,死后谥号是穆,所以称为召穆公。
周厉王暴虐的时候,他多次出来劝谏,国人暴动之后,他又出面保护了周厉王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国语》和《史记》都说,国人当时是想杀掉周宣王的,召穆公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冒充周宣王,才保了宣王一命。因此,他是一位平衡王权和贵族关系的关键人物,然后《诗经·大雅》中有几首很重要的诗,被放到了召穆公的名下。其中《民劳》值得一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内乱之后,周宣王即位,提拔了一批年轻贵族到朝廷担任重要职位,召穆公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给这些年轻贵族讲话。所以他对人家的称呼是“小子”。这是老人家对年轻人比较亲切的称呼。“戎虽小子,而式宏大”,年轻人,你在这个岗位上,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人民太辛苦了,大家的期盼,是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自己的事情搞好了,天下四方的问题,就可以安定下来了。这里中国指的是首都。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对诡诈的人不要放纵,对暴虐的人要加以限制。这句是针对周厉王时代的情况说的,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干了。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远方的人不是和我们关系不好吗?我们不再用强硬的手段去对付他们了,我们温柔一点,远方的人就会主动来接近我们了,然后周王的天下就安定下来了。
“柔远能迩”四个字,影响极为深远,成为后世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的主流态度——至少会打出这面旗帜来。华夏文明圈怎么一点点扩大的?主要不是靠军事征服,而是柔远能迩的吸引力。
这首诗写的,大概是宣王时代早期的政策基调。周天子和贵族们,我们要温柔相处,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周天子的王畿和东方的诸侯国,也要避免冲突加强合作。毕竟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或者联姻多少代了。至于犬戎和楚国,那还是要靠战争解决的。
宣王前期,这些事做的还是不错的,史书中有记载,《诗经》里有赞美。但是,宣王时代长达46年,事态是在持续变化中的。
尤其是天子和大贵族之间的妥协,是非常脆弱的。无论情势变好还是变坏,都可能让他们不愿意再妥协下去了。情势变好,资源多了,那就意味着有资本继续斗了;情势变坏,那就意味着这个妥协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多,都希望对方付出,那就也得斗。
《沔水》:宣王后期
事实上情势是在向坏的方向发展,宣王后期打了个大败仗。周人当时面对犬戎的进攻,劣势是无解的。召穆公的策略,也就是苟住而已,这次失败当然意味着苟不住了。
这次失败非常惨重,逼得周宣王想打破传统做一件事,叫“料民。”也就是户口统计。这在后世看来是非常普通的操作,当时却引起大贵族们的激烈反对和抗拒。《诗经·小雅》有一首诗《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传统说法这是一首规劝周宣王的诗,周宣王进行户口统计,目标非常明确:原来的军队全军覆没了,要拉人去当兵,民众会想,打过恶仗的老兵都死光了,把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拉去战场,会是什么结果?“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兄弟们,乡亲们,朋友们,可悲可叹啊,没有人想到阻止这件可怕的事吗?谁不是自己爹娘的孩子?在这种情绪下,大家都很恐慌的时候,肯定是谣言四起,所以“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这个就是诗人在警告当时负责人口统计的官员们的话:老百姓谣言传成这样了,你还怎么处理?你小心点吧,抨击这个政策的话,还会越传越凶的。
《国语》甚至把西周灭亡归咎于周宣王进行的人口普查,贵族不想让天子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人口,这标志着天子和贵族的关系又破裂了。
二雅:幽王时代
这就是周幽王即位后,要面对的局面。和史书相比,《诗经》展示出来的历史画卷,要更真实,也更丰富。
周幽王即位后,宠爱褒姒,想废掉原来的王后。史书的解释,当然是褒姒妖女祸国,但实际上可能是周幽王不是因为宠爱褒姒而想废掉王后,而是想废掉王后才宠爱褒姒。因为王后的家族势力太大了。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姓姜,是申国国君的女儿。申国长期在西部与犬戎对峙,是既打仗,也通婚的这种关系,是西周西部防线的关键;而且周宣王时代,申国又在南部建立了一个新城,负责对付楚国。《诗经》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大雅·菘高》,在这首诗里,把申国国君比作嵩山,而嵩山高峻,都挨着天了。嵩山山神的降世,就是这位申国国君。诗里反复渲染周宣王对申国国君是多么重视,多么优待,称呼他为“元舅”。所以古人评价《菘高》,有个说法是“王之宠臣,可谓至矣。”到这儿也就到头了。
也就是说,周朝的西部、南部两条最重要的防线,申国国君都是关键人物。这种地位的臣子,国君不放心是符合逻辑的。周幽王对申国国君有点想法是不奇怪的。周幽王宠爱褒姒,姒姓家族也是一股子力量,正好可以利用对付老丈人。
《诗经·小雅》里有首诗叫《十月之交》,其中提到一个叫皇父的人,也是周宣王留下的一位重臣,和褒姒是敌对的。西周末期,周王朝本来就是仿佛病染沉疴的人,外部危机不断迫近的情况下,周幽王和贵族还忙于内斗,褒姒得宠,太子被废,皇父被放逐,都是周幽王在内斗中取得胜利的表现。而内斗失败的一方,照例要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于是有了申侯勾结犬戎攻击西周的事件。
回到上一讲的开头,《黍离》这首诗提出的疑问,到底是谁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周幽王、褒姒、申君、幽王的儿子未来的周平王……所有这些权贵都子盘算自己的那点政治利益,没有谁把天下苍生的身家性命放在心上,所以,也就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只是可怜了关中平原上无数的周人百姓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