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一个抗战时期发生在我家乡——胶东半岛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在我的文学导师谢维衡先生的获奖著作《草民的抗战》中。
2018年我奔父丧回国,曾经在青岛跟谢老师见了一面,谢老师说,他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实地考察胶东敌后抗日战场,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历时数年才完成了这本信史。谈到国民党李德元部偷袭古岘鬼子据点,而八路军趁机偷袭他的司令部祝沟的那场战役,谢老师感慨地说,这真是历史的讽刺啊。我们以前接受的宣传是,共产党八路军是抗日的中流砥柱,而国民党则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顽军”,而真相却恰好相反!
我问:您是怎么搞清楚这段历史的?谢老说,完全是偶然。他是在调查八路军五支队打垮张金铭十八旅时发现端倪的。
二
张金铭在抗战前是平度县立中学的校长。1937年底,日军进攻平度,平度县长姬春堂弃官而逃。张金铭将县立中学提前放了假,自己经鲁南,辗转来到徐州,见到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上将,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的张金铭靠舅舅何思源的介绍,被委任为总指挥部直辖16支队中将司令。回程时,又专程去拜谒了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从沈主席手里接过县政府大印,受委兼任了平度县长。回平度后,在平度东北乡的祝沟村组军抗日。因为有16支队中将司令的名头和第五战区的空白委任状,胶东各地的草头游击司令纷纷来投,到1938年3月,16支队就有了12个纵队。八个直属大队。张金铭自兼第一纵队司令,驻平度祝沟;第二纵队司令孙殿斌,驻即墨;第三纵队司令唐俊峰,驻平西南;第四纵队司令刘东阳,驻莱阳;第五纵队司令辛诚一,驻栖霞;第八纵队司令沈官忱,驻昌邑;第九纵队司令王景宋,驻黄县;第十一纵队司令杜光乾,驻掖县。等等。张金铭自己是中将,下面的纵队司令统统授少将,纵队下面的大队长都是上校,这就更加刺激了人们组军的热情,16支队很快发展到万人规模。
后来,沈鸿烈可能觉得张金铭一介书生,一下子就授予中将不像话,又给他降为少将。手下的纵队司令仍然是少将。
当时,共产党也在胶东组织抗日游击队,其中资深的共产党员、平度人乔天华就先后组织了七支游击队,被人称为“游击队贩子”。抗战初期,共产党游击队势力最大的是鲁东的七、八支队和掖县的三支队,以及胶东的抗日救国第三军,这些部队在延安干部高锦纯等“七支钢笔”到胶东不久,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都是延安来的老红军。五支队下设四个团,六千人马。有了跟16支队争地盘的实力。双方从合作抗日发展到不断摩擦。
1940年七月,张金铭的由16支队改编的18旅参加了赵保原的“反八联军”,曾经趁五支队在掖县开会的时候去偷袭,结果被早有准备的五支队揍了一顿。那时张金铭已经将平度县长的位子让给了李德元,自己只当18旅的旅长。平度县政府设在祝沟村。驻扎着李德元的一个团,保卫县政府,给18旅提供军需。祝沟地处18旅防地的南大门,往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18旅司令部设在路上村,三面环山,北面翻过山就是共产党的大泽山根据地。
七夕这天,八路军五支队组织了13团,五支队警卫营、西海独立营和一些地方武装约2000人的兵力,突然对驻扎在路上村和祝沟村的张金铭、李德元部发起攻击,18旅各据点正忙着杀猪宰羊过节呢,突然遭到了灭顶之灾。打祝沟的是主力部队13团,根本没费什么事就突进了县政府,还把正在搂着新媳妇睡觉的副团长曾九如给打死了。县政府的大印也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
路上村的战斗相对比较激烈,但毕竟八路军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战斗进行了一夜,黎明时结束。战后统计,18旅死伤、被俘1500余人,司令部被摧毁,县政府被占领,旅长张金铭带着20多人逃到莱阳赵保原的地界,赵保原却担心他把八路引到自己这里来,拒绝收留,可怜张金铭堂堂18旅少将旅长,只好去了青岛,从此退出军界。1948年去了台湾。
三
谢老师在介绍这场战役的所有资料中,没发现作为18旅一团团长李德元的踪迹,没有见他参加战斗,也没有介绍他的下落。这是很令人奇怪的,他作为18旅的主力团长,还是平度县长,怎么会消失不见呢?带着这个疑问,谢老师详查资料,发现当年指挥歼灭18旅战斗的五支队司令高锦纯的一篇回忆录,其中一句话引起注意。高锦纯写道:“当时驻徐里的是李德元团彭书香营的两个连,战前几天彭书香率一个连去了古岘,余下一个连的兵力。”谢老师在他书中发出疑问:“徐里村在18旅司令部驻地路上村以西30里,与后寨一起作为路上村的西部屏障,又靠近八路军的大泽山根据地,所以张金铭要李德元派重兵把守。李德元就派他最能打仗的警卫营,由营长彭书香亲率两个连在那里驻防,奇怪的是,就在大战前两天,彭书香竟然带着两个连‘去了古岘’,徐里只剩下一个连,最终几乎被乔天华全部俘虏。彭书香在八路军进攻前部在徐里防守,到古岘去干啥?”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谢老师专程走访了李德元的家乡云山镇辛庄村,李德元当年驻扎的祝沟村,18旅被打垮后李德元占据了五年多的重要据点云山镇长岭村,走访了李德元当年的勤务兵胡竹光老人,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八旬老人张喜境家住祝沟村南侧,路北斜对面就是当年18旅司令部和平度县政府。那些房子至今还在。1938年,张喜境八岁,亲眼看着张金铭、李德元挂上“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16支队司令部”和“平度县政府”的牌子。后来,十六支队的牌子又变成了十八旅的牌子。他说,1940年农历七夕之夜,八路军攻打18旅,曾团副被打死时,只穿了一条花裤头,死在村西头芦湾边上。他还看到八路军把缴获的县政府的铜印反复看着,四四方方的大铜印,发着紫红色的光。谢老师打听他,李德元为什么没被打死?老人说:李德元那天没在祝沟,听说带着队伍去古岘打鬼子据点去了。
孤证不立,何况他当年还只是个八岁的孩子。但张喜境老人给谢老师提供了一条线索,据此地不远的旧店镇东司各庄村有个叫胡竹光的,给李德元当过勤务兵,这个人还活着,当年赶集时还一起喝过茶,他是当年祝沟战斗的亲历者。八路军打祝沟时,他被俘虏过。谢老师驱车去找胡竹光,但胡竹光住在城里的大儿子家。谢老师电话联系后,又赶回平度城,在一个叫“苹果赛威士”的小区里,见到了身材高大,已经八十八岁的胡竹光老人。
采访胡竹光的时间是2011年8月25日,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除了耳朵有点聋之外),回答问题很清楚,对当年的事如数家珍。
胡竹光生于1923年,15岁那年,给16支队第一纵队第二大队的大队长李德元当了勤务兵,后来16支队变成18旅,二大队变成一团,李德元当了团长,兼任县长。李德元自己负责军事,委任团副曾九如兼任县政府秘书,掌管县政府大印,还把自己的勤务兵胡竹光派到曾九如身边干勤务。
胡竹光回忆:1940年7月,八路打祝沟的前几天,李德元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说要去古岘打鬼子的据点,古岘是平度的粮仓嘛。李德元任命曾九如担任后防司令在祝沟守家,当时不知道八路会打18旅,李德元把炮连都带走了。祝沟只有团部的后勤人员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战斗力。
“ 七夕”那夜,天气又闷又热,曾九如的新媳妇来了,七夕是情人相会的日子嘛。我伺候曾团副夫妻俩吃完饭,曾团副就说,你出去站岗吧。自己就关上门跟他的新媳妇睡觉。我和几个护兵到祝沟街西头的桥头上,一边站岗一边纳凉,到了半夜,忽听到有人喊:房顶上有人!接着就听到八路军喊:缴枪不杀!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来,就看见八路军从四面村子围墙上和房顶上跳下来,我们就慌忙举手做了俘虏。其他地方还响了一阵枪声,但很快就不响了。突然,看到曾团副光着身子从家里跑了出来,只穿一条花裤头跑到芦湾边上,还没等跳下,就中了一枪,身子一歪就栽倒了。那天八路打祝沟,曾团副根本就没料到,留守的部队也没有准备,稍稍抵抗了一下就放弃了,乖乖做了俘虏。八路给我们上了几堂教育课,宣布愿意干八路的留下,不愿意干的也不勉强,发给盘缠释放回家。我读过几天书,八路军就动员我去东海教导队,我还想着老长官,不愿意去,就被释放回家了。后来李德元又带部队占领了丈岭村,我又去投奔他。一直跟着他干到1949年,李德元去了台湾,我才回了家。
胡竹光不无遗憾地笑道:怪我当年没有前后眼,没有料到八路会成事,如果我当年去了东海教导队,不死的话,现在也是大干部了啊。
为了进一步落实李德元打鬼子据点的情况,谢老师又去了云山镇丈岭村,这里是李德元抗战后期最重要的据点,是李德元大老婆的娘家。
在这里,谢老师采访到了两个老人,王永宣和李克许,都是当年战事的见证者。他们都肯定地说,1940年七月初,李德元确实带队伍去打古岘的鬼子据点。当时李德元的一团负责主攻古岘,张金铭派18旅的一个营埋伏在平度到古岘的公路上负责阻击。李德元开战之后,平度城的鬼子果然来救援,鬼子的火力很猛,负责阻击的那个营很快顶不住了,慌忙撤退。正在攻打鬼子据点的李德元腹背受敌,只能撤出战斗,当他带着队伍要回大本营时,却传来消息18旅司令部已经被八路占了。据说李德元打算到第五战区去告状:老子打鬼子,八路却偷袭自己的司令部,这算什么抗日队伍?
李德元有个情人姜鸿恩,是个有文化、有见识的女人,她劝李德元:八路是共产党的队伍,蒋委员长都指挥不了,第五战区算个屁呀。李德元就自认倒霉。把队伍安排在野猪庄,自己去跟姜鸿恩成了亲。随后把队伍拉到丈岭村驻扎下来。从此,李德元有了两个老婆,小婆姜鸿恩最受宠,两人成了不弃不离的恩爱夫妻。
四
在谢维衡老师的笔下,李德元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他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抗日积极,反共坚决,从来不曾投降过日寇,也不跟共产党合作——他不曾像姜黎川那样,为共产党蒙蔽,一度把队伍拉到大泽山根据地,当了“七路半”(姜黎川还算聪明,后来认识了共产党的本来面目,又跟共产党决裂);也不曾像赵保原那样,首鼠两端,两度投降日寇,当汉奸干伪军;更不曾像方本庄、蔡晋康那样,干脆投降共匪,成为党国的叛逆。他甚至也不像他的老长官张金铭那样,一旦受到挫折,意志消沉,干脆退出军界,听任共匪祸乱胶东。他只做他自己——李德元,抗战到底,反共到底!从祝沟被共匪偷袭,元气大伤之后,他仍然坚持在丈岭5年,一面抗日,一面反共。1942年8月,八路军5旅13团再一次攻击他的丈岭据点,一连九天九夜,13团伤亡惨重,久攻不下,高锦纯只能下令撤退。李德元大败共匪,还抓了六个俘虏,李德元也优待俘虏,愿意留的留下,不愿留的发给盘缠释放,还真有两个俘虏留了下来。李德元的丈岭据点也被誉为“平莱铁钉”。坚持到了抗战胜利前夕。
1945年2月12日,当李德元得知赵保原(这时已经反正当了国军的暂编12师中将师长)的万地据点被攻克的消息,知道大势已去,2月15日,他将队伍撤到平西的台头。可这一带民穷财尽,根本养活不了一个县政府和七八百人的队伍,高粱窝头都不能满足供应,将士们经常饿肚皮。6月16日,八路军南海独立营和平南独立营两面夹击,李德元兵败,只带着家眷和20多个随从逃到青岛。1947年李德元也曾组织还乡团跟着国军反攻胶东,不过是昙花一现就归于失败。1949年李德元带着家眷逃亡台湾,后移居美国,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到平度。
我在谢老师的书中,没看到八路军是否知道李德元去攻打鬼子据点从而发动偷袭的明确记载,因为这种作为实在龌龊了点儿。但我看到谢老师写过,八路军五支队在发动攻击前,曾派出好几拨侦查员冒充货郎进18旅的防区搞侦查,谢老师在这里用了春秋笔法,暗示八路既然进行了侦查,李德元一个团的兵力离开了祝沟,侦查员会一无所知?再加上五支队在战后总结留下的资料中,对李德元的去向支支吾吾,只能说明,八路军五支队一定是了解到李德元去打鬼子了,家里空虚才发动的攻击!
中共自命为抗日的“中流砥柱”,却干出这种勾当,不只是龌龊,简直是无耻!
2023年9月14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