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红楼梦》作者新考证(三)
1646 0 2023-09-04
                 

脂批本的楔子和批语揭秘《红楼梦》作者真相

吴称谋

 

    当下红学的研究范围广泛而深邃,喧闹而繁杂,如成书年代,寓意主旨,历史背景,人物原型及原作者等都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一切皆缘于《石头记》最初是一部无名氏作品,成书后又长期被列为禁书的缘故。笔者发表了两篇考证《红楼梦》作者的文章后,逐渐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开始有同仁与笔者进行商榷。笔者用小说具有的鲜明特点:宗教信仰,文学造诣,批判思想,上层场景,民俗方言,作为考证原作者的五个基本标准进行推理论证,获得了一些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赞赏和支持。

    可以认为,《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桩历史公案,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一个红学研究课题。为了突破已持续百年的考证困境,研究者应该用立体思维和时空景象,全方位模拟小说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场景,才能清晰地找出真正的作者。这既是对《石头记》作者的著作权的应有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有力捍卫。不仅如此,严谨考证是为了追求历史真相,客观分析更是为了维护原创正义。

    当下自媒体时代,红学领域乱象丛生,奇谈怪论充彻网络。有些人为了蹭热度或搏眼球,推销胡编乱造的书,提高小视频的点击率,故意搅混水掺沙子。例如,有人胡诌《石头记》原作者可能是满清的皇子皇孙。试问,那些生活在北京皇城根下,或许一辈子从未到过江南的北方人,怎么可能写得出满纸江南韵味的《石头记》?乾隆皇帝算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满人,据说他一生写了五万首诗词,似乎没有一首流传至今的佳作。在清初,对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人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第一外语,极少数满人能勉强看懂汉文就已经很不错了。何谈能写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呢?

    语言的运用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的,要将某种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甚至需要发挥基因传承的巨大作用。比如,可能有家族的文化底蕴和遗传的因素影响。如今,英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外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四十年过去了,请问中国人有谁写出过和莎士比亚一样水平的英文作品?这就证明,《红楼梦》的作者必定是世代使用汉语的顶级文人的作品。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但内容涉及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文化,人文环境,民俗风情,诗词歌赋,宗教信仰等。完成这样一部小说的创作,需要作者对汉文化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完整的认识。那些纸醉金迷的满清皇家子弟,怎么可能对汉文化有如此深刻全面的了解呢?同理,就算个别满人精通汉语,比如纳兰性德,他也只是局限在诗词方面,对外中华文史的了解必定是非常局限的。尽管有诗词方面的创作天赋,纳兰性德也绝无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宏伟巨著。再如,出生在山东曲阜的孔尚任,怎么可能写得出一部有苏州民俗特色和方言特点的小说?关于《石头记》的原作者,网络流传太多的荒唐论调,多数不值一驳。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小说内容多属虚构,但开篇的楔子绝不可能是虚构。作者自云的楔子是《红楼梦》中唯一真实可信的,也是最值得后世学者认真考究和论证的内容。红楼梦》开卷的作者自云是界定原作者至为关键的内容,开篇的楔子是打开红楼殿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此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第一回中的批语提供了一些有力证据和线索,还包括靖藏本中畸笏叟的眉批本文主要从楔子和批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论证。

    有道是:

开篇楔子吐玄机,登楼解梦步云梯;

诗词批语含线索,琢磨卷首破谜题。

 

一、开卷披露玄机,楔子引出缘起

 

    首先,作者自云: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开卷第一句,作者就明确表示小说隐略了真实事迹。特别强调,这不是异想天开的纯虚构作品,而是描写现实题材,根据时代背景,源于真实事迹创作的作品。“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作者经历朝代沧桑变更,英雄无用武之地,文人无报国之门。因生不逢时,导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其二,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此处是指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众多奇侠女子,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等人,即小说中金陵十二钗的女子原型。比如,柳如是在清兵临近南京城下之时,曾劝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投水殉国,但钱谦益贪生怕死。柳如是却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明未遂。钱谦益降清后,北上赴任,柳如是则羞于一同前往,而坚持留在江南的常熟家中。李君香也是非常通晓民族大义,有贞正气节的女子。顾横波嫁给“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孽做妾。明亡之际,龚鼎孽假惺惺说要以身殉国,顾横波拿来绳子让他上吊。龚鼎孽却不肯死,反而对她说“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气得顾横波花容失色,郁闷多日。马湘兰是仗义豁达的才女,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寇白门亦被世人称之为侠女。

    其三,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作者回忆当年故知的所作所为而无限感慨,自己乃堂堂一条汉子,难道还不如秦淮一群女子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对于过去的失足丧节,实在是太羞愧了,后悔是最没有用处的。如今只能仰面长叹,扼腕叹息了。

    其四,“上赖天恩、下承祖德”,感恩老天的厚爱,感谢皇帝的隆恩,秉承祖宗的阴德。曹雪芹祖上有被抄家的经历,从贵族贬为庶人,颠沛流离回京城。此等悲催遭遇又何赖天恩?何承祖德之说?“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证明作者不仅曾经有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昔日还有涉足秦淮两岸的红尘阅历。“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处“半生”应该至少为35年。弱冠之年是20岁上下,到入仕为官的半生潦倒35年,由此推算作者年龄应在60岁上下。而且作者成长的家境比较雍厚,得到过父母的厚爱和培育,以及老师和兄长的教导与提携。然而,曹雪芹终年只有48岁,青少年时期遇到抄家,家境败落,颠沛流离。这些完全不符合他的经历。

    其五、“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作者悔恨失节仕清,内心的负罪感终生无法消除,自认为是不肖子孙。但万万不能因为他的罪错,而将秦淮侠女子们的浩然民族气节也一并泯灭掉。“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然如今住所偏僻简陋,但还不至于伤及到书写汗青的笔墨。证明作者是一个气节尚存的,有隐居自在,有创作自由的知识分子。“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为何不将亡明之史,亡国之恨,愤世之情,嫉俗之讽,通过借代比喻等手法,编撰一段风尘故事表达出来呢?

    其六、诗曰: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解析如下:平生著作非常丰富,但苦于奔波劳碌,曾经的高官厚禄,莺歌燕舞的生活都已烟消云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如梦幻泡影,而且十分荒唐耻辱。泣述悲惨的经历而伤痕累累,为情所困的人生更是抱恨绵绵。字字都是用心血所撰写,十年含辛茹苦非常的不易。

     吴梅村的父亲吴琨是一名颇有几分豪爽之气,仗义疏财的私塾先生。明朝复社领袖张溥是吴梅村的老师,长吴梅村七岁,两人同中进士。吴梅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张溥的悉心栽培和教导。如今,吴梅村中年有失节仕清的耻辱经历,故而有此“负师兄规训之德”之言。

     明亡清兴,吴梅村隐居十年后,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不得已在1653年秋应召北上。在京都忧郁不快,便于1656年底,以丁忧为借口从京都南还苏州故里,从此不复出仕。此后,吴梅村对屈节仕清的短暂经历极为歉疚悔恨。

     开卷第一回的作者自云和这首诗的内容完全是吴梅村的人生写照,而且清晰无误,脉络有条不紊。除了吴梅村之外,试问曹雪芹、曹頫(脂砚斋)、孔尚任、洪昇、冒襄等其他疑似作者,谁又有如此的人生经历?再是,诗第一句“浮生著甚”也与曹雪芹、曹頫的人生完全不符。

     退一步假设,如果原作是曹雪芹所创,根据曹家的历史遭遇,那首诗词应该改写成如下,才能够合情合理:

浮生流离苦奔忙,残席冷筵早散场。

悲喜千般曾幻渺,金陵一梦尽荒凉。

谩读红袖啼痕重,更有家史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三十年苦不寻常。

 

二、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究竟是谁

 

     从《脂砚斋评注石头记》来分析,脂砚斋的评语有江南金陵等地的方言特点,证明他的成长之地必然会在金陵或苏州等地。甚至可以断定,作者、编者及脂砚斋的母语必定都是吴语。不管脂砚斋后来迁徙何处,他都会是满腔的吴语口音,而且习惯用吴语思维并书写文字。

    一、脂砚斋会是谁?毫无疑问,脂砚斋必定是化名。根据逻辑推理,因为文字狱的严酷,既然小说隐去了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包括点评的脂砚斋也是化名,曹雪芹也必定是化名。因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曹雪芹是真名,那么脂砚斋用化名点评就毫无意义。据多方考证,脂砚斋应该是曹𫖯(约1695年~1774年)。推理论据有四:其一,“脂砚斋”的谐音是“纸砚斋”, 代指栋亭藏书阁,此名既是纪念祖上曹寅藏书刊印的功德,也有证明身世来历的寓意。其二,脂砚斋的批语有吴语特点。曹𫖯在南京江宁出生并长大,被抄家后遭囚九年。虽然被抄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应该会有重要的仆人和书童一起回迁北京。他在南京长大会讲吴语,哪怕迁徙到北京生活,家人之间肯定还是讲南方土话。其三,曹𫖯曾任江宁织造,他的亲笔奏折和脂砚斋抄本、批语字体相同,断定二者为同一人所书。其四,曹𫖯对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颇有钻研,得到伯父曹寅的赞赏。雍正皇帝也欣赏曹𫖯的奏折文采,夸赞其为“大通家”。由此证明,从小生长在藏书之家的曹𫖯起码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也具备点评能力。

     曹𫖯年轻时任江宁织造,他应该有一定商业敏锐性。在他发觉《石头记》手抄稿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后,曹雪芹编修一次,脂砚斋就点评一次,然后立马就拿到市面高价出售。这样做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有伤恨的心境和悲愤的情绪在内,所以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此处是指血泪交加地将家族兴衰之史添入小说,编修成书,而并不能证明是原创成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红楼梦》程伟元的序言提到“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可以作为最有力的佐证。正因为书稿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曹雪芹前后增删过五次,越增删越奇特,越雕琢越完臻,也促使了脂砚斋不厌其烦地点评抄录多次。后世流传的不同抄本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二、畸笏叟又会是谁?靖藏本有一眉批曰: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朽物”、“老朽”是畸笏惯用的自称。由此,畸笏叟很可能是曹寅时期,参与掌管栋亭藏书的人员之一。因为此人与曹寅同辈,可能年岁比曹𫖯、芹溪等家人都大,资格比较老,辈份也高,畸笏叟才在批语中偶尔表现出一个审稿者的长辈角色。当芹溪编修增添曹家的历史于小说中,有些不对的地方,畸笏叟以经历者的身份“因命芹溪删去”。再如,为秦可卿超度时,“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 ,这是作者故意保留的“疏漏”而有意透露出其真实辈份,却有侧批云:“删却,是未删之笔。”俨然是“老朽”发现了痕迹,再次责令作者删改干净。“丁亥夏”是1767年,那时,芹溪已经辞世4年,脂砚斋即曹𫖯已经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多年。(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

    三、曹雪芹是化名但确有其人。据考证,曹氏族谱上并无曹雪芹的名字,但历史上应该真实存在这么一个人。因为书稿的敏感性,祖上又有被抄家的凄惨经历,使用化名是必须的,也合符逻辑的。根据推理,芹溪应该是主编,也就是后来人们普遍认为的曹雪芹。既然曹雪芹用了十年功夫增删五次,而且脂砚斋准备抄录后高价出售,他们周边的贵族朋友不可能完全不知道。满清诸多人士,富察·明义,爱新觉罗·永忠,敦诚、敦敏等人都证实了曹雪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此处必须强调的是,虽然他们能见证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著书,但却无人能证明曹雪芹是在编修还是原创。众所周知,作者与编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四、化名“曹雪芹”有纪念寓意。曹寅(1658年—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又号雪樵。“芹” 同音“清”,谐音“亭”;“雪”是“雪樵”。因此可以推断《风月宝鉴》书稿应该来自棟亭藏书,化名“曹雪芹”就是曹家人和棟亭藏书成员为了纪念曹寅收藏此书稿而取。还有,芹溪又是编修主笔,为了纪念先祖,把家族的人物经历和故事穿插揉进小说里面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事。另外,“曹雪芹”的谐音是“抄写勤”,是一个包括芹溪,脂砚斋,畸笏叟、杏斋诸子等人在内的编辑抄写班子。𫖯或芹溪等人,偶然发现《风月宝鉴》书稿的价值后,曹𫖯遂组织家人及栋亭藏书成员开始点评抄录。然后以高价贩卖《石头记》手抄书稿谋利营生。

    有诗曰:

包衣曹氏鸡变凰,接驾康熙耀四方;

皇商儒雅聚名士,刊刻诗文棟亭藏。

亏空抄家祸福依,子孙落败编书忙;

十载血泪造大功,匿名手稿幸传扬。

 

三、剖析脂砚斋批语的内涵

 

    在论证清楚脂砚斋的真实身份之后,再来分析他的评语就容易理解多了。

    其一,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再检阅一遍,〔甲戌侧批: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 此批语证明脂砚斋不知道空空道人是谁,也就更不可能知道原作者是谁。曹家是满清内务府包衣世家,曾经有从雏鸡变凤凰的发家史,属于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定上,曹家祖上已经是满人了,因此曹雪芹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生。“腐儒”不可能指的是曹雪芹,此处同样证明了曹雪芹不可能是原作者。

     其二,“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证明曹雪芹手头早就得到了《风月宝鉴》的书稿,“其弟”不是指曹雪芹之弟,而应该是《风月宝鉴》书作者之弟。曹雪芹编修《风月宝鉴》后改回原名《石头记》,脂砚斋才开始点评新稿。但脂砚斋还惦记《风月宝鉴》旧稿。所以,脂砚斋将棠村所写的序即作者自云,作为楔子抄录放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篇首。假设《风月宝鉴》是曹雪芹写的,脂砚斋就不会写“旧有”,而应该写“著有”。就此假设再来推算,从著书十年加批阅增删十年,那么终年48岁的曹雪芹必须要在28岁之前开始准备写书。这种假设与作者自云完全不符,因此可以彻底否定。由此看出,脂砚斋也没有搞明白原作者和棠村的关系。根据笔者的研究判断,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其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靖藏本眉批: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如果说是雪芹批阅增删,那么开卷的这篇楔子又是谁写的呢?可见《红楼梦》另有原作者,楔子是原作者写的,这正是原作者非常狡猾的地方。楔子藏有玄机,提醒读者不要被表面文字弄迷惑了,才有可能慧眼找寻出隐秘的作者。

     反过来推论,如果曹雪芹是原作者,以曹雪芹和脂砚斋的智商,整篇楔子就完全不应该出现,就算有也不应该这样书写。如果曹雪芹是原作者,根本不应该有“批阅十载”之说。因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不存在批阅的问题,也不会再有“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提法和做法。所以,批语再次证明,曹雪芹不可能原作者。

    其四,“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 〕

    脂砚斋写道,能明白并理解荒唐言的人,才会是有同样辛酸泪水的人。小说的奇妙故事与曹氏家史多有吻合,小说人物和曹家族人都是从富贵走向没落,被盛世遗弃之人,才引起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的强烈共鸣。曹家从贵族贬为庶民的悲惨遭遇激发了曹雪芹编修的激情,也迸发出了脂砚斋不厌其烦地点评的悲情。其编辑成员,包括芹溪,同贬庶人,惺惺相惜,同忧相救。然而,曹雪芹死于1762农历壬午马年除夕,曹雪芹死后,曹𫖯悲观厌世,出家为僧。脂砚斋死于1774甲午马年冬月,故脂砚斋有兔死狐悲之感。

    其五,〔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申)八月泪笔。〕脂砚斋第一次提出了“造化主”的概念,因此他肯定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正因为原作者、编修者、抄录点评者都是一群有信仰的人,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更容易接近,从而增加了编者、抄者、评者对《石头记》底稿的高度认可。正因为脂砚斋内心有信仰,才尽可能地保留了《风月宝鉴》原稿的楔子关键内容,使得小说开卷有了原作的缘起和来由。可以认为,小说的信仰元素和文学造诣奠定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地位。与此同时,三百年来,《红楼梦》的信仰内涵和文学魅力也成就了包括创作、编修、传抄、印刷、阅读以及红学研究的人们。

 

四、诗词对联言志吐心声

 

    其一,缘起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石头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诗反映出作者的反思自责,没有人才能够力挽狂澜,救社稷危亡于既倒。在红尘世界白活了这些年,平生经历的事迹以及世道变故,央求谁作为传奇故事记录下来呢?

    其二,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处指明甄士隐和贾雨村都是真真假假的人物,其实真假都是同一人物。此人物既是明朝的隐士遗臣,也是清朝的一介草民。

    其三,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处,一是指自己生不逢时,才华等待伯乐赏识;二是,指小说作品要等待时机才能问世。于是随后便有了: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此处点明作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不愿出仕为官,不肯屈辱丧节,不甘颓废自弃。最重要的一点,小说作者远离京城,隐姓埋名,且家境并不富裕。

    其四,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满把晴光护玉栏”,“满”是满清,“晴光”是指太阳光,暗指明朝的江山成了满清的天下。“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天上一轮,既指月亮,也指太阳,比喻大明。人间万姓都曾经仰头沐浴大明光泽,生活在大明朝的皇恩之下。

    这些诗词对联一再证明,作者的身份地位,现实处境,志趣情操,心愿主旨等。细数明末清初众多文人才俊,多数为五斗米折腰或沉溺于声色。除了吴梅村之外,无人能有如此心境,也无人有此情操,更无人有此才情。 

    因为诸多历史原因,如今官方将编者曹雪芹认定为原作者。至于原作者究竟是谁,应该不能单凭革命领袖的一句话来定结论。“《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毛泽东这句话无疑对当时的红学界影响巨大,并且在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术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红学研究证明,曹雪芹为原作者是经不起推敲的,无法自圆其说的,更是经不住考证的。应该推断,《风月宝鉴》底稿不可能是有近八十万字的一部巨著。《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曹雪芹应该作了大量补充,他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编修,而应该算一个主要的编著者或者第二作者,或许这样界定才比较公允。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未来或许争论仍无休无止,但真相却已越来越清晰,相信公案终将有定论之日。至于何时将错误的结论更正过来,将颠倒的历史端正回来,只能等待历史公正地书写了。

     有诗曰:

《石头记红楼梦缘起》

  

明亡清兴血泪史,皇家朱氏遭屠报;

山河破碎凄凄惨,遗老遗少空门跳。

雪个和尚乃朱耷,望云子为明道号;

八大山人成画僧,牛石慧为逍遥道。

兄弟出自明宗室,亡国之痛难言表;

僧画古梅题诗句,嘱托遗臣铭忠孝。

摘引诗句透缘起,剖析寓意由来妙: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二赋诗作共命运,王臣庶民同使命: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八大山人画梅赋诗嘱托吴梅村

梅村心领暗思度,夷狄淫威实可恶; 

文字狱兴无自由,厚望难辞言情诉。

批判奸恶讽世俗,敷衍故事两不误;

作者文才可了得,信手拈来诗词赋: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比喻暗喻又隐喻,字谜诗迷加人谜;

敷衍故事讽世俗,看似疯癫又荒唐。

癞僧跛道皆奇人,朱耷道明有描述: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开卷楔子明宗义,诡异自云话缘起。

秦淮八艳乃巾帼,心存大义知对错;

守节莫笑弱女子,殉国须眉惭愧多。

一朝屈辱仕满清,半生潦倒岁月蹉;

自责失足千古恨,思过绝不甘堕落;

若不编述一记存,天恩祖德何以报。

天生我才必有用,著述宝鉴来补过。

文辞雕琢无止境,诗词对联锦句上;

语不惊人死不休,虽是小说成绝唱。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红学争论何时休,作者是谁成公案;

活字印刷广流传,如今巨眼辨真相。

考证原稿梅村著,而非一人一时撰;

民间手抄得流传,曹氏程高续增删。

红学研究新证考,文化瑰宝千古亮。

 

 1、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载,曹雪芹告诉敦敏:“借家叔所寓寺宇.....”说明曹雪芹之叔是个和尚。

2、脂砚斋在庚辰本第二十六回批:“呆兄亦有此话!批书人至此,诵《往生咒》至恒河沙数也。” ,证明脂砚斋已经信佛,修佛,也侧面证明可能已是一名出家和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