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忠君爱国的前提是敬天保民—-忠君微论
7031 0 2023-07-11
                 

忠君爱国的前提是敬天保民----忠君微论
余东海

【忠爱】忠君爱国是好词是美德。但必须明白,忠君爱国的前提是敬天保民、以民为本。这是君臣必尽的共同责任。君主若不能敬天保民,就是君不君,臣下就应尽谏诤的责任。三谏不从,可以去之。君若极端不君,还可以被置换和革命。这就意味着,忠君不能忠君主义,爱国不能爱国主义,不能以忠君爱国的名义损害人权自由和人民的利益。其次,国家若不能以民为本,就是国不国,就不值得爱,重建国家才是爱国的表现。

【忠君】忠君有道。儒者忠君有两个前提:一是与君上已缔结君臣关系,有相应的权位和职责;二是敬天保民,以民为本。这是对君臣双方的共同要求。君不以民为本,就不值得效忠;臣不以民为本,就不配为忠臣。忠臣必须三忠:忠于民,忠于君,忠于道。季梁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左传•桓公六年)忠于道体现于政治领域,就是忠于民而取信于神。故儒臣对于君主,是否移孝作忠,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明君,自当效忠;对于恶主,则可以去之绝之乃至诛之。在政治上,古今儒生大不同。古之儒者民本位,民贵君轻;今之儒者君本位,君贵民轻。古之儒者惟道是从,从道不从君;今之儒者唯君是从,从君不从道。古之儒者强调民为邦本,民为神主;今之儒者主张邦为民本,或君为民主,或神为民主。

【忠君】忠于道与忠于君,未必矛盾,但有区别。儒生忠于道无条件,忠于君有条件。主要条件有三:一、儒生已经入仕从政,与之建立君臣关系;二、君能君君,能够敬天保民,以民为本;三、君能使臣以礼,尊道重理,从谏如流。满足这三个条件,儒生就必须效忠到底。忠于君就是忠于道,也是孝于亲,忠孝不二。

【忠君】鲍鹏山说儒家最早没有忠君思想,是不对的。先秦儒家同样有忠君思想。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事君以忠和视君如腹心,就是忠君。《礼记•曲礼》说:“为人臣者不显谏,三谏不从则逃之。”三谏也是忠君的表现。儒家忠君,但不愚忠,也不把忠君放在第一位。《左传》中季梁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王道以民为本,君臣都要先忠于民。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人君者,要二忠于:一忠于民,二忠于国。为人臣者还要加一条:三忠于君。这才是君臣大义。

【忠君】忠于良知无条件,忠于君主有条件。有条件的忠也是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朋友交而信,是忠于朋友;为人谋而忠,也包括为君谋。以道事君,就是忠君。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君君臣臣,就是君臣各有各的责任,各尽各的忠诚。

【忠君】古人入仕称策名委质。《左传》有“策名委质”句,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委质是表示臣服,确立君臣关系。礼文说这是“把生命交托给主上”,言重了。大臣必要时应该殉道殉国殉城殉职,但无殉君的责任。不过,将策名委质视为一种效忠的表态和契约则毫无问题。“策名委质”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时晋怀公逮捕了大臣狐突,命令他召回追随重耳逃亡的狐偃狐毛。狐突不从,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可见,儿子出仕,父教之忠,是古之制。狐偃狐毛策名委质于重耳,就应该效忠于重耳。即使父亲,不能让他们背叛和生贰心,否则有违古制。

【答客】忠孝生厅友言:“儒者以忠孝为本。忠者,从一人也。《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东海答:此言似是而非。儒者以仁为本,复以孝悌为“为仁之本”,忠字不在其中,亦不在五常道之中。忠德当然重要,但儒家之忠自有根本,忠于道义、忠于良知最重要。忠的对象亦不限于君。如何忠君,是否忠君,因人制宜。注意,忠君是臣的责任,不是民的义务。庶民而自诩忠君,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僭越和非分,不足为训。

【答客】忠孝生厅友言:“书曰:众非元后何戴。然则庶民亦当忠君也。”东海答:对于合法之君,民众拥戴,理所当然;臣下效忠,礼所当然。何谓忠?盛襄純固曰忠,臨患不忘國曰忠,推賢盡誠曰忠,廉公方正曰忠,危身奉上曰忠,中能应外曰忠,虑国忘家曰忠,善则推君曰忠,以德匡君曰忠。这些都是为臣之德。庶民当然也贵忠,但庶民之忠另有内容和要求,比如忠于亲忠于友忠于事等等。一介草民,无权无位,不任王事,离君万里,大多终身无一言之交和一面之缘,却口口声声奢谈忠君。没点b数吗?吾尝言,把忠君爱国常常挂在嘴上的草民大多是不安本分、没有廉耻的愚民刁民暴民。

【答客】忠孝生厅友言:“四凶之徒,何世无之?以尧之明,亦不能去四凶,然闻百姓怨四凶,而未闻百姓怨尧也。今或以四凶之事乃咎尧舜之主,愚见以为不可。”东海曰:刑法只能惩于罪恶已然之后。尧不是不能去四凶,而是尧时其恶未彰耳。尧不去而舜去之,各得其宜。舜若不去四凶,百姓有怨,合情合理。至于“今或以四凶之事乃咎尧舜之主”云,不知何谓,不置可否。

【忠德】夭夭厅友言:“君不忠于民忠于国,则民不必忠于君。”东海曰:君忠于民忠于国,民亦不必忠于君。爱国忠君是臣的责任,不是民的义务。动辄以爱国忠君标榜自己的民,大多是不守本分、不务正业的刁民暴民。

【答客】雯珺厅友言:“恩掩義是在小事小節上,大義超越血緣關係。關鍵是這個所謂的大義是否符合道。有些政權借大義的名字做文章,欺騙愚弄百姓,那樣的大義是偽,不需要遵從。符合道的大義,在血緣關係之上。”东海曰:此说有误。儒家最重人伦大义,人伦中又最重血亲关系和父子亲情,把亲亲放在第一位,以孝悌为仁德之基础,孝父重于忠君。郭店楚简《六德》说“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云,明言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没有任何大义可以凌驾于父子亲情之上。2023/7/7余东海集于青秀山下独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