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杨子立:抗战胜利后中国实现宪政民主的机会是如何失去的?
202 0 2024-06-02
                 

(根据2017年1月14日宪路求索微信群讲座录音整理)

现在我跟大家一块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什么国共会打起来,导致中国又一次丧失了一个和平走向民主宪政的机会。假如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能够真正合作的话,也许我们今天就已经是自由民主的国家了,宪政可能就已经实现,也不会有台湾的统一问题。可是历史毕竟就是这样,非常可惜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先从抗战胜利前的国共谈判开始。在抗战胜利前国共已经进行过第一次合作,那是在所谓的大革命时期,或者说北伐时期,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参加到国民党里面,由国民党进行北伐。第一次国共合作到1927年清共和分共而结束。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又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这个契机就是西安事变。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后,多年来国共双方一直在进行谈判,共产党这边的要求,或者说谈判的态度,总趋势是从比较低的姿态向强硬姿态转变,而且它的要价是越来越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趋势?主要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了极大发展,它控制的人口也在逐渐增多。在抗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有46,000八路军,大概1万 左右的新四军,合起来也就是将近6万人。但是经过8年抗战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中共已经有了120万军队,所谓的解放区有了1亿人口。而国民政府军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国民革命军,在抗战前也进行了部队的整编,当时整编后有陆军182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和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此外还有20个独立团,总的陆军编制大概是二百个师左右,总兵力是170万人左右。到了抗战胜利后,有人说他的兵力有560万,但实际上他的正规军也就是有200万多一点,陆军有260多个师。可以看出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共产党就要价越来越高。

我们从西安事变开始来谈。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那时候因为蒋介石中央政府命令他们把已经赶到陕北的红军彻底消灭掉,但是他们在12月12日发动了兵谏,西安事变最后和平解决了,和平解决的原因实际上也跟共产党有关系。共产党毛泽东本来是主张杀掉蒋介石的,但是后来在苏联的压力之下,后来又主张和平解决,于是张学良就把蒋介石给放回去了。


西安事变之后,就国共之间就没有再打仗,而私下里又开始了接触和交往。1937年的3月,周恩来和蒋介石在杭州秘密进行了会晤,周恩来表达了中共愿意服从中央、跟国民党合作的态度。到了1937年的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没几天, 7月15号的时候,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主要是什么内容?

首先是定义了共产党的三大目标,或者说就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第一个就是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也就是要抗日。第二个是要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以及救国方针。第三个就是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也就是民生。

在三民主义下面又进一步做了四大承诺,简单说就是一个主义三取消。第一个主义就是说遵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三取消则是,1,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也就是说取消阶级斗争。2,取消苏维埃政府。红军当时在瑞金的时候,中共已经建立了江西的苏维埃政府,造成两个中国,现在要放弃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提到民权政治,我们可能想到中共教科书立提到它所倡导的三三制。这里插几句什么是三三制。在1940年的时候,中共的三三制就是说在基层的政权里面,共产党员占1/3,拥护共产党的左派占1/3,其他一些中间派占1/3,但是不包括国民党还有所谓的顽固派,这个就叫三三制。听起来好像很民主,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形式,因为没过两年到了1942年的时候,中共又发布了一个《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通知》,就把党政军一切公共权力全都集中在党的党委会手里了。

在《宣言》里面的第三个取消就是取消红军。也就是红军要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统辖。当然这个统辖也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共产党永远不会放弃所谓的“党指挥枪”。

到了9月22号,中央社就把这个合作宣言给发表了,同一天中共又把此文以《共赴国难宣言》发表。此前的8月22日,红军已经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又在整个国防军序列里边又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抗战开始以后,到1943年之前,中共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一直是坚决要求立即结束训政,召开国民大会,实现宪政。当时国民党根据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也就是建国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实行的训政,所以中共要求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

到了1943年9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实施宪政决议案》,决定在战争结束后一年以内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结果针对这个决议案,中共又开始反对了。中共本来是多年来一直要求实行宪政,怎么突然又反对了呢?因为这时候它的力量已经增强了,他认为以前的国民大会的代表大部分是国民党员,已经不能反映现在的政治力量的对比了,所以它要有发言权。

这时候中共提倡联合政府了。当时它还有一个要求是先政治民主化,再召开国民大会。

1944年国民党政府有一个大溃败,也就是所谓的豫湘桂战役,或者说日方的“一号战役”,整个从北到南,日军一直打到南宁和越南,大陆交通线贯通了。国军的这种溃败就导致共产党提高了要价。之前共产党本来提出的要求是,我已经占了一些解放区,你中央政府得承认我解放区;我八路军一开始是三个师,现在我的军队多了,你得多给我一些编制,给18个师的。到了豫湘桂战役之后,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又提高了要价,就是说要搞联合政府了。原来是说政府是你国民党的,你只不过承认我存在而已,现在我也要参加到政府里边去。

到了1944年的11月,这时候美国大使赫尔利接替前大使高斯,来调解国共冲突。赫尔利一开始比较自信,他认为国共两个都抗战,你们之间的摩擦都我能给调解了,然后团结起来抗日。11月,他去延安去拜访毛泽东,拜访中共的结果就是拿回了一个中共的5点建议。

这5点建议赫尔利认为觉得是可行的。

这五点建议是:1,中共要跟中国政府合作,实现军队统一,迅速打败日本;2,中共承认蒋介石是中国军队统帅;3,中共拥护三民主义;4,中国政府要承认共产党是合法政党,所有政党都平等,赫尔利觉得这点也没有问题,其实国民党也会同意这一点。

关键是最后第5点,就是中国只有一个政府,中国共产党的官兵经过中央政府整编以后,根据等级享受与政府的军队同等待遇。第五点也就是要求政府拿出薪俸来支持中共军队。

那时已经到了皖南事变之后,中央政府宣布取消了新四军,为啥?因为新四军不打日本,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听说新四军跟日本打过什么有名的仗,听说过一个黄桥战役,那是打国军的内战。

这5点听起来都不错。赫尔利就拿着这五点建议去找蒋介石了,蒋介石一看说,先生你上当了。然后蒋介石解释,国共斗了好多年了,知道中共什么把戏。在口号上,中共可以拥护三民主义,但实际上政府根本没法挟制中共,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国民政府的法令,保护工商、保护私有财产、保护人民自由这些法律,在中共那里根本不管用。中共完全是自己搞一套,而且实际上它也没有什么法律,但是他要钱要饷,这是真金白银。也就是说,你要答应他了,除了给他钱之外,政府什么也得不到。蒋介石当时给赫尔利三点答复,去回复共产党。哪三点答复?

第一,可以承认中共为合法政党;第二,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可以作为给予政府军同等薪饷待遇;第三,共产党要把军队交给国家统一指挥。这个建议返给共产党,当然毛泽东不愿意了,你要让我交出军队,这是要命,肯定不行。所以赫尔利这个调停就无果而终。

到了1945年3月,中共召开了七大,正式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毛泽东做了一个主题报告,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论联合政府》,提出 了新民主主义。

所谓的新民主主义,其核心就是要由共产党来领导了,就已经不是说参加国民党的政府了,而是要由共产党来领导。《论联合政府》已经又开始充满了阶级论调,以前《共赴国难宣言》里说要三取消,现在不但不取消,又重新开始慢慢提了,要反对大地主、大官僚资产阶级等等,都出来了。

这个阶级论调出来以后,虽然也说各个阶级各个政党要联合,还没有完全要把国民党排除掉,当然排除国民党毕竟不现实,但是已经可以从中看出,中共的要求已经很难跟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相容了。

1945年8月6号和9号,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9号苏联又出兵东北,很快日本在15号就投降了,抗日战争也就胜利结束。战争使中国遭受了大概350亿美元的损失,人员伤亡,军人和平民加起来差不多有4,000万以上。

这个图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地图,其中这粉红的是共产党占领的地方,绿色的地方是日占区,黄的还是国统区。

实际上从面积上来讲,日占区比例毕竟还是少数,东北实际上是早就占领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新占领的土地并不算太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的敌后解放区基本上都是在日本人占领的地方。所以这也可以说明毛泽东为什么要欢迎日本侵略。

抗日战争刚一结束,蒋介石就开始邀请毛泽东来谈判,一块坐下来谈怎么和平建国,咱们别打起来。那时候赫尔利也是邀请毛泽东说来,保证其安全没有问题。


毛泽东一开始还是不愿意去,后来在苏联压力下,毛泽东就来到了重庆来跟国民党进行谈判,但是毛泽东内心是非常讨厌跟蒋介石合作的。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面也记载了对毛泽东共产党的非常多的不满,甚至把它们叫做所谓的罪行,包括延安种鸦片、共产党跟日伪做买卖等等,但是毛泽东毕竟来谈判了。

双方坐下来谈,国民党主要是王世杰,共产党的代表是周恩来,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也见了几次面。谈判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十月10日达成的双十协定。双十协定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和共同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共同与其他政党合作,建立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是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由各党派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一起探讨怎么进行和平建国。

双十协定一共有12条,主要都是共产党提议,然后国民党进行答复,由提议和答复共同组成了一个会谈纪要,这个会谈纪要就是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最后被认为共产党占了便宜,因为共产党提的那些要求,国民党做了很大让步,尽量都予以同意,即便不同意的,也是好说好商量,放到政治协商会议里再进一步协商;但是国民党所提要求,共产党基本上都没有答应,它能答应的就是坐下来谈,所以对于谈判结果,共产党还是比较满意的。

毛泽东走了之后,周恩来还留下来继续谈,这是因为还有很多细节要具体进一步商议,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光谈的问题,谈的同时双方也在互相打。

在重庆谈判几乎同时,其实双方武装冲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首先是东北问题。苏联出兵把东北占了之后,共产党认为东北是个好机会,就派遣了大量人马,有2万干部,再加上9万多的士兵,不带武器向东北赶紧开进。还有一些先遣队,那是带武器的,先把山海关、锦州等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地点都先占了,重要地点都是苏军占着。

但国军也要想办法到东北去接收日占区。国军能接收东北是因为在8月份跟苏联签订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对中国政府是非常不利的,基本上就是接受了雅尔塔协议的内容。雅尔塔协议对中国不利的地方有三点:一个是库页岛就给苏联了;第二是满蒙维持现状,将来再全民公决;然后还有中长铁路和南满铁路要中苏合营,再有旅顺口租借给苏联,还有大连虽然不是一个军港,但是把它国际化和非军事化。

国民政府签了这个条约以后,得到的好处就是苏联答应移交东北的时候只把这些地方移交给中国政府,并且苏联援助中国也只以政府为援助对象。但是大家都知道苏联是言而无信,嘴上说一套,私下做一套。大量的共产党的干部民兵徒手开到东北以后,接收的都是苏联转交的日本武器。

然后林彪在东北马上就成立了东北自治军,同时在9月10号共产党发起了上党战役。然后10 月到12月国军发动了平绥路战役,平绥路也就是北平到乌兰巴托这个方向属于绥远的原日占区已经被共产党给占了,所以国民党要去抢回来。

国军在东北想登陆也登不了,因为大连不让登陆,然后到营口、葫芦岛,林彪已经先占了去,兵舰上的士兵没法下来,所以最后只好在秦皇岛登陆。

11月1日国军在秦皇岛登陆以后,再从秦皇岛往山海关去打。那时候山海关已经被共军抢占了。然后又打过山海关,一直往锦州打。北平和秦皇岛为什么国军还能够占领?是因为美军的海军陆战队已经先派了一些人把这些大城市给占了,然后再移交给国民党的。赫尔利本人的态度是支持国军受降的,因此共产党当然就对赫尔利非常不满,认为日军投降除了向国军投降,也应该向共军投降。

杜鲁门后来就一看赫尔利调停国共内战失败,干脆就把他招了回来,由马歇尔来接替。

这是1945年的11月份,马歇尔比赫尔利更中立一些,他的主导方针就国共双方应该就地停火,赶紧谈判。杜鲁门在12月发表了一个对公开的对华政策,也就是马歇尔来调停的态度。杜鲁门的对华政策主要内容就是双方应该停战进行谈判,虽然美国支持国民党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应该容纳中共和其他党派,同时军队应该统一。

双十协定以后,双方一面在谈判桌上谈,打也没有停下来,在马歇尔的调解下,到1946年1月5日初步达成停战协议,双方还决定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国共加上美国各一人来监督停战。

到了1月10号正式下达停战令,真正的停战则是1月13号。

选在1月10号是因为重庆双十协定的结果之一就是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会议预定在1946年1月10号召开,所以在召开的时候,双方就宣布停火作为一个献礼。

政协会议一共有5方代表,共38个代表参加。这38人包括国民党8人,民盟有9人,共产党7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有9人。

这顺便说一下民盟和青年党。青年党本来是民盟里边的,后来从民盟独立出来了。民盟成立的时候叫中国政团同盟,它不是一个党,而是一个党派联盟,是1941年11月成立的。成立时有三党三会,三党包括章伯钧的农工民主党,曾琦的青年党,还有张君劢的国家社会党;三会包括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派,还有沈钧儒的救国会。民盟相对来讲比较左倾,因为共产党表面上的要求是要民主,所以民盟比较同情他们。

本来民盟的主席是黄炎培,但那时黄炎培已经卸任,由张澜来接替。到了政协正式开幕的时候,蒋介石也出席了。蒋介石在开幕式上作出了4项承诺,包括:

第一是人民的自由,也就是宪法保障的公民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第二是政党之合法地位,也就是说各政党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得在法律范围内公开活动,既强调法律,又强调公开,不能像共产党一样搞地下党,党内家法不能大于国法。第三就是民主选举,要努力推行地方自治,依法实行自下而上的普选。最后是释放政治犯,当然汉奸不能释放,释放的是一般的政治犯。

政协召开以后,到了19号进行分组协商。分组是要解决5个主要问题,每个问题搞1个小组来专门进行讨论解决。这5个问题分别是:施政纲领,改组政府的问题,军事问题,国民大会问题,还有宪法问题。

首先说下施政纲领。在谈判施政纲领的时候,国民党没怎么准备,但是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登出了6条建议,无非就是要实行民主选举、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这些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蒋介石看了之后提了两个意见,一个是,这些自由民主说得很好,自由民主不但要在国统区要实行,在共产党的统治区也要实行,不能在国统区自由多到连“非以法律限制”字眼都不要,但是在共产党统治区,老百姓却没有任何发表反对意见的自由。第二点只是指出军队国家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蒋介石最关心的。这个讨论的结果就形成了《和平建国纲领》。

这《和平建国纲领》一共有9条,第一条总则是搞三民主义,但三民主义这个时候也有一些歧义。

三民主义最早由同盟会提出来,是民族、民权、民生。其中这个民族主义一开始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来又改称“五族共和”,但无论怎样,都是三民主义。但是民盟和共产党不太承认,虽然他们也叫三民主义,但是改成民有、民治、民享,这也叫三民,国民党基本上也认可了。

第二个条是人民权利,包括妇女权。第三条是政治,包括地方自治。第四个是军事问题,主要是要统一军队,要缩编。第五是外交,第六是经济财政,第七是文化教育,第八善后救济,第九是侨务。

《和平建国纲领》是一个施政纲领,也就是说,现在的过渡政府在实行宪政以前,应该以这份协议内容作为自己的施政纲领。

这个协定里边,国民党实际上有一个让步。就是关于有争执的地方,地方政府要维持现状。这就意味着,国民党政府算是承认共产党的解放区的合法地位,虽然最终要靠宪法,但现在国民党承认共产党占领区的合法存在。在此之前,国民党只承认延安特区的合法地位,而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并没有得到承认合法存在。

但是国民党并不是说共军可以任意抢占日本占领区,只是承认日本投降时的共军占领状态。

第二个议题是改组政府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实行宪政,真正的民主政府组建之前,要进行现政府改组,要容纳其他党派,结果就是产生了一个关于改组政府的协议,这个协议分成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政府委员会这一部分。政府委员会作为一个政府的行政机关,政府委员会的委员一共40名,经过争论国民党占20名,其他党派加起来20名。关于改组政府的协议还有一条规定主席不能是国民党,也就是说政府主席不能是蒋介石。这个争议主要就是在国民党之外那20名到底怎么分配?

争来争去也没争出结果,没争下来干脆就由会后再解决。所以这个就埋下了一个隐患。

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是一个五院制政府,但是这个五院还不是宪政下的五院,还是训政时期的五院。当时的最高决策机关还不是这五院,而是一个单独组建的最高国防委员会,最高国防委员会有一个参议机关叫国民参政会,所以当时改组政府就是要改组这些机关,最高国防委员会这些都要取消,由联合政府来代替。

第三个议题是军事问题。军事问题虽然是双方爆发矛盾的一个焦点,但实际上在谈论这些原则的时候,大家都谈的挺好,都同意党派超出军队,军人不得干政,军队应该国家化,党员应该退出军队,军人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党。今天来看这些条款也是非常正确的,如果要是那个时候要实行的话,就不会到现在还仍然是党指挥枪。

他们之间有什么分歧呢?国民党强调军令政令的统一。这一点共产党也不好反驳,共产党提的是,应该先政治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这里的“政治民主化”并非指的是国民党要做的建国三步骤中的宪政,而是指宪政之前先实行联合政府,也就是先要由共产党参与到政府里面,有了发言权,然后才能进行军队国家化。

关于整编和混编军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国民党说既然大家都同意军队国家化,为了消除党派色彩,应该由国军和共军混合起来,一块来整编。共产党不愿意,因为混编以后,肯定不再是党指挥枪了,所以共产党就要求分开整编,国民党缩编你的我缩编我的。最后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

协议主要的精神,第一是军队国家化,第二就是按照5:1的比例来进行缩编。缩编到底怎么进行,以及如何驻防,这些细节要到会后再重新商议出一个具体办法来。

还有两个,一个是宪法问题,一个是国民大会问题,这两个基本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时要制定的宪法其实是对五五宪草的一个修正。五五宪草指的是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的一个宪法草案。

顺便说下,在民国时期,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大概有哪些?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革命党出台了一个总统制临时约法,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来为了限制即将成为总统的袁世凯,这些革命党人又把临时约法给改成了责任内阁制,总统变成了虚位。然后在袁世凯时期进行国会选举,那时候还不是完全普选,有财产、识字、男性等条件限制,只有大概3%的国民有投票资格。结果国民党大获全胜,虽然宋教仁被刺杀了,但是国民党还是在国会里边占多数。

国民党就根据临时约法起草了天坛宪草,天坛宪草是限制袁世凯总统权力的,袁世凯很不爽,就把它搁置起来。

后来发生二次革命,国民党被驱逐出国会。袁世凯又搞了一个总统制的袁记约法。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死了,北洋政府又恢复临时约法。

段祺瑞上台以后,在民国8年的时候又搞了一个段式宪草。后来直系军阀曹锟上台后,在1923年又发布了一个曹记《中华民国宪法》,这是第一部正规的宪法,但是因为曹锟本身是个贿选总统,他的合法性不足,连那些议员都被一些人骂为猪仔议员,在武力上他又跟一些军阀和南方革命党对立,所以他的统治力也不够。

因此,1923年宪法虽然在条文上被称为中国至今以来是最好的一部宪法,但实际上也没有执行过。后来段祺瑞上台,在民国14年,19 25年的时候又搞了一个宪草,但是也没有通过。段祺瑞也有自知之明,也没有说强行非搞出一个宪法来。等到国民党北伐成功以后,北洋政府的这些宪法性文件全都作废了。然后国民党根据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要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要实行军政、政训、宪政。

三民主义,大家都知道。那么5权宪法是哪5权?包括世界上通用的是3权: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行政权也就是执法权。孙中山又加了两权,一个考试权,一个监察权,所以根据孙中山设计的5权宪法,产生的是一个执行5权的政府。

在5权政府之上是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代表国民行使4权。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哪4权?也就是选举、复决、创制、罢免,国民把这4权交给国民大会来实行。中国现在共产党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跟这有点像,一切权力都归人民代表大会,那时候也是最高权力归国民大会。但是在训政的时候还没有国民大会,但是已经有了一个五权政府。

建国三步骤就是军政、训政、宪政。军政就是国民党通过北伐实现全国统一。训政是国民党训练国民执政,怎么训练?就是县级自治。在每一个县老百姓选举县长,然后进行自我管理,经过三五年他们有了自我管理能力了,那就可以实行宪政了。

宪政的时候就要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再根据宪法施政,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了。

1931年5月5号国民会议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这个国民会议是国民党自己搞的,大部分都是国民党党员。关于要不要约法,国民党内部也有争论,最后还是说要搞一个约法,这约法实际上就起一个临时宪法的作用。

到了1932年,国民党又决定重新启动宪政程序,1933年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到了1936年的5月5号,由立法院通过了国民党起草的宪法草案,也就是55宪草,然后准备把这个草案提交国民大会审议通过,然后就可以实行宪政了。

可惜由于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大会没有召开,但是已经选出了各省的代表。为什么没有开成会呢?国民大会有数次延期,一般都预定放在11月12号,这天是孙中山诞辰,由于七七事变,所以1937年没有召开成,国民大会就延期了。

我们再回到政协讨论的宪法,这并不是要重新起草宪法,而是要在1936年55宪草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的变化,要讨论出一个修正案来。

国民党当然认为五五宪草符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不会有什么意见。共产党、民盟、青年党都提出了一些意见。共产党提的主要包括:一个是要普选,第二就是省可以制定省宪法。地方自治是大家都公认的,但是省的权力要大到能制定宪法这个地步,有点像美国联邦制,这就超出了国民党的五权宪法的范围。共产党另外要提出,在宪法中不应该有所谓的人民的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是不是说制定一个限制人民自由的法律就可以限制人民自由?得把这个去掉,人民应该有什么自由就是什么自由。

其他党派也提了一些意见,比如说要调整五院的关系,立法院的权利要更大一些,要管住行政院。原来的草案里这5院基本上平级的,而且是总统制,五院都向总统负责,总统再向国民大会负责。

现在他们要求虚化总统,总统国民大会也要虚化,要把这五院的权力做实,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宪法草案的协议。这个小组里国民党代表是孙科领头的7个人,孙科基本上接受了这些建议。蒋介石一开始没有看,蒋介石这个人也按说是比较细心的,但是他觉得孙科可以赋予重任,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宪法草案的决议案。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国民大会的议题。国民大会召开为的是制定宪法,那么它已经有代表了,争论最激烈的就是这次大会代表如何产生。国民党认为原来选举的国大代表是有效的,现在只不过重新根据情况要调整一下,比如说台湾收回来了,而台湾没有代表,就可以新加台湾的代表,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派也可以增加一些党派代表。但是共产党要求进行重新选举。最终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这个协议实际上是一个折中的产物,怎么折中呢?

1936年那些国大代表里面,民选的各省代表一共1200人,这些人还可以保留。但是国民党指定的代表,一些社会贤达,就是非选举产生的代表都要去掉。去掉他们之后重新加入了一些党派代表,这些党派代表怎么分配?国民党220个,共产党190个,民盟120个,青年党100个,无党派70个,再加上台湾的150个,这样补充后一共加起来是2050个代表。

这个协议除了代表名额之外,还规定了一些条款,一共有8条,比较重要是有3条:一个是规定当年,也就是1946年的5月5号要召开国民大会;第二确定此次大会的职权是制定宪法,并且规定应该由3/4通过才算有效;第三是代表名单。

到了1月30号,整个政协会议就闭幕了。闭幕之后整个2月期间,有一个月的比较乐观的时期,但很快就不乐观了。在闭幕的当天,中共发出了一个《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这是内部指示,说中国从此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还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已经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议会斗争。还提到党将停止对军队的直接领导,准备整编军队学习合法斗争。从这个指示来看,共产党是比较配合,但后来根据周恩来在文革中的一些言论,这是由刘少奇那些党务机构的人搞出来的,毛泽东不是很赞同,周恩来说,毛主席还是要坚持斗争的,这是刘少奇搞出来的东西。所以后来风向一转,毛泽东立马就跳出来,把这个指示全都给否定掉了。到了文革的时候,这个指示,也就是说要跟国民党进行和平斗争,就成了刘少奇的一个罪状。

国民党方面没有完全接受这五个协定,主要就是对宪法的协议不愿意接受。对宪法的修正草案不也是孙科同意的吗?虽然同意了,但是修正案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宪法结构,所以国民党认为偏离了5权宪法就是背离了国民党的使命。到3月1号国民党召开了六届二中全会,在会上国民党员一看对修订宪法的协定,非常不满,一下子就爆发起来了,纷纷指责孙科、邵力子等这几个谈判代表,说他们背叛党国,甚至有人提议要开除他们出党。蒋介石的态度虽然不满,但是不满归不满,还是可以接受,真正到制定宪法的时候,并不是以此为准,还是在国民大会上由代表们一起来讨论,国民大会才能有最后的决定权。最后他就说服了国民党。也就是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最终虽然表达了不满的情绪,但还是接受了政协协议,不过国民党这六届二中全会负面作用是很大的。六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共那边一看,国民党好像要反悔,这还得了,加上苏联转为支持中共斗争,这时候毛泽东的武装斗争的势力就占了上风了,对内态度立马就变成了不准备执行政协决议了。按照周恩来的回忆,毛泽东指示以后我们该签字还是签字,该谈判还是谈判,但是我们主要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准备斗争。中共原计划3月31号要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本来要在全会上通过政协决议的,结果也不召开了,也不通过决议了。本来按照整军协定应该交出共军的名册,共军实际上也没有交出去。

可以说国民党六中二中全会以后,中共从真实的想法来讲已经不愿意合作了。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协议的执行情况。

在军事上,2月25号,双方达成了一个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军队为国军的基本方案。这个方案按1:5的比例,国军陆军整编为90个师,共军整编为18个师。整编的目标还是要统一起来的,但由于是分别整编,这就有一个真整编假整编的问题。

国军就是真整编,所以就复员了很多士兵,还有一些将官。其中在1946年的5月5号发生了一个所谓的哭灵事件。当时整编下来大概500多高级军官,他们实际上很多人还是能征善战,四五十岁还年富力强,都被整编下来了,这也跟共产党的间谍郭汝瑰有关系。郭汝瑰是国防部的作战厅厅长,专门负责军队部署的,他在里边也搞了好多鬼。这些淘汰下来的将军就到孙中山的灵前去哭诉,造成了国民党的军心不稳,但是共军则借此这个机会就不但不缩编,还要拼命扩充。

国军整编之后,每个军整编为师,比如张灵甫的整编74师以前是74军,也就是把军整编为师,整编之后的师就叫整编师,原来的师就整编为旅,一级一级往下缩编。但是后来国民党也没有彻底执行,因为国共双方的冲突越来越剧烈,国军后来的整编就不是缩编了。

还有关于宪法的协议。协议规定成立一个20人的审议委员会,还是由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无党派这5方其中7个人组成了一个起草小组,由张君劢来执笔来起草,起草依据就是五五宪草和12条修正意见。

在起草宪法的时候,国共双方不约而同都想到张君劢了,国民党认为得找一个第三者,要不然人家说我国民党独裁。共产党觉得自己的理论人才不够,不能让国民党来起草,要找第三方专家。双方都想一块去了。张君劢确实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做出了宪法草案,提交给宪法审议委员会进行审议,到4月底基本上就定稿了。

在4月底最后一次在审议的时候,共产党又提出了一个反对意见,提出法官应该民选。法官民选肯定是违反世界先例的。共产党为什么非要法官民选?因为共产党想控制一切权力,司法权也很重要,他想通过民选来控来控制。因为在共产党统治的地区,只要是民选,中共都能够完全控制哪些人当选。

政协决议实行了以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实际上冲突反而越来越激烈,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和平的进行。

之所以不顺利有几个因素,其中有一个因素是苏联。因为跟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后,苏联本来并不是打算全力帮助共产党的,但是1月16日发生了张莘夫遇害的事件。张莘夫和工程师去抚顺接收煤矿,但是被害了。苏军说是被土匪,国军认为是被苏联给害了。当时苏联在东北拆走了大量的机器,中国损失了大概有20亿美元,还有一些苏军在东北甚至还强奸妇女、妨碍接收,这些恶行传过来,再加上雅尔塔协议披露,二月全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苏学生运动。三月初还发生了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苏联开始以西方国家为敌。此后,苏联就觉得必须得全力支持共产党夺权,但是它已经又签订条约了,所以就表面上敷衍国民党,暗中全力支持共产党。政协决议没有落实,国共冲突从东北开始扩大。蒋介石认为虽然达成了停战协定,但是停战协定不应该包括东北,因为东北当时苏军占着,蒋介石认为苏军占的地方应该移交给中央政府,不应该移交给中共,这是中苏协议规定的。但实际上苏军在撤走的时候,是突然撤退,共军就在边上,所以苏军突然一撤,共军马上抢占。沈阳是因为国军比较近,那时候已经打到沈阳附近,所以沈阳就直接由国军给接收了。但是长春和哈尔滨四平等这些北满城市都被共军给占了。苏联撤军从3月8日撤出沈阳,到5月3日宣布撤军完毕。共军占了城市之后,把原来的那些警察、治安军全都给赶跑了,因为表面上警察还是要听国民政府的。然后国军又不得不重新去往北打,去打四平打长春,其中四平血战还是打得非常激烈。东北在战斗激烈的时候,周恩来就指责国民党又破坏停战协定了,而国民党说我没有破坏停战协定。所以这个时候不仅停战协定,其他的一些协定也就很难再往下执行了。国民大会已经定下是5月5号要开会了,但中共根本就不交出代表名单,让大会开不成,只好再延期。

从1946年的4月到11月,双方都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僵持的一个表现是政府改组问题。政府改组问题留了一个隐患,就是说政府委员会里除了国民党之外的另外20席怎么分配?民盟和共产党合起来要求要14席,剩下给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就只有六席了,青年党当然不干了。最后谈来谈去国民党让了步,国民党本来是20席,答应让出一席,由共产党和民盟指定一个无党派人士,这样的话就稍微进步了一点。

但是共产党跟民盟还是不满足,必须得要14席。为啥非要14席?因为超过14级就超过了1/3,就有了否决权。国民党当然不愿意再做让步了,因为这个协议里边已经清清楚楚写的,国民党是20席,不确定的是另外20席,不能因为那不确定的因素把确定因素改变了,这再要变的话,就没有什么确定的了。

况且,国民党真再让给共产党和民盟14席的话,在联合政府里面,国民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了,你做任何决定他都可以给否决掉,但是还中央政府不控制的地方,中共还可以有100%的决定权。也就是中共完全控制解放区,在国统区国民党还什么都做不了,蒋介石肯定是不愿意干的,而且这个也确实是违反了政协决议,蒋介石也没有必要去再去让步。第二个僵持的地方是东北的停战。6月6号在马歇尔的调停下终于停战了,说不能再打了,那么先停,但停了之后谈来谈去就因为政府改组那一席也没有谈好。本来国军有个势如破竹的劲头,完全可以把东北都收复,但是四平之战后,就没有再往下打,这就严重了影响了国军的士气。影响士气的还有美国禁运的因素,我们待会再提到。

还有一个僵持的地方就是苏北地方政权。按照这个规定,苏北不是共军的驻防区,应该让出来,但是共产党说,我让出来可以,但是不能交给国民党,得交给改组后的联合政府。那么政府改组后的联合政府怎么形成又僵持在到底是13个人还是14人的名额上,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僵在这一个地方。蒋介石这时候已经等不及了,老这么僵着不开国大也不行,中国要实行宪政,元旦的时候已经把公告都发出去了,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开国大。所以蒋介石就宣布说11月12日要召开国民大会。由于单方面宣布,中共就立马就说,你只要敢开这个大会,那就咱们以前的所有谈判全都不算数,彻底破裂,国民党要为此负全部责任。

美国是什么态度呢?特使马歇尔实际上认为,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反而纵容了蒋介石打内战。

蒋介石认为我是中央政府,对于你原来的解放区我不管,但是日战区应该由中央政府来接收,但共产党也在抢占日本占领区。矛盾激烈的时候国军就要再从共军手里硬抢过来,所以在苏北、东北,这个时候就全面开战了。但是还表面上还没有彻底破裂。马歇尔一看,干脆给国民政府禁运得了,这样的话国军的劲没那么大,国民党可能就得主动给共产党做一些让步。同时马歇尔也认为如果放手让国军去打,最终是打不赢的。那个时候毕竟国军占优势,在整个46年的时候,国民党是进攻态势,共产党一开始从日军手里抢的那些地盘,逐渐又被国军给抢回去了。

美国的禁运是从7月份就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份禁运了大概10个月。10个月好像不太长,但实际上它的效果是非常深远的。国民党一开始是有一定的军事储备,这些储备够半年用的,所以在半年的时间内,也就是从禁运一直到1947年的1月这期间,国军一直是节节进攻的状态,在苏北,在察哈尔,还有其他的一些乡镇,除了原来的共产党解放区之外,大部分都是国军在逐步推进。

到了9月份,国军在打张家口这个共产党掌握的唯一的一个大城市的时候,共军有点受不了,赶紧让马歇尔来调停,可是马歇尔调停结果又失败,因为大家还是坚持原来的立场。蒋介石还是坚持说你应该遵守政治协议,该交名单参加国民大会,共产党说交名单可以,但是要政府先改组,你必须得给我14个政府名额,蒋介石又不让,所以就调停失败了。马歇尔这次失败后,第三方,也就是民盟青年党无党派这些人,想办法也来进行调停。他们调停的方案是,在北满给共军一个根据地,包括齐齐哈尔、佳木斯;在东北铁路沿线一共有41个县,中共控制20个县,其他的都交出来,由政府派警察去接收,其他就是要进行政治协商解决问题。

这个调停是中共不满意的,因为中共的解放区被打的已经缩得很小了,东北按照这个解决方案也撑不了多久。周恩来当场大哭起来,想用这个哭来感动他们。他们把这个方案本来已经交给了美方,也交给了国民党,后来又给收回来了,因此第三方调停又失败了。总的来说这几个原因,表面上主要就是13席14席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国军大举进攻张家口的问题。另外还有苏联代表游说中共不要参加国大,再一个就是政府单方面召集国大。

共产党说国民大会非要停开,双方的关系就破裂了。对国民党来讲,撕破脸我也必须得按期实行宪政。到了11月18号,国民政府这边单方面下达了停战令。停战的目的,就是等待中共和民盟交出名单。共产党的解放日报则批评召开国大完全是一个欺骗,措辞严厉。

10月29号,苏联派国际局的副局长维辛科夫到延安会晤毛泽东说,国际局势已经渐趋对中共有利了,你要是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势必走上毁灭之路,你要是能将目前这个局面维持到明年冬天,那么苏联就和与中共共赴危机,也就是全力帮助你。

由苏联给毛泽东一打气,毛泽东本来相当于两人在战斗中吃了亏一样,正想捞回来,有苏联全力支持,就更坚持了。11月12号到了召开的日期,当时还是不能召开,因为都没有交名单,所以又宣布延期到15号召开。等国民党政府宣布到15号召开,周恩来就回延安了,原来是一边打一边谈,现在只打不谈了。

国民党为什么有把握?因为他们说服了青年党和民社党,民社党就从原来的民盟里边脱离出来了,民盟本来是由各个党派联合而成,原来民社党的这些党员又从中脱离出来,又回到他们自己独立的政党的位置。民社党和青年党都提交名单后,没有提交名单的只有共产党和民盟中的除了民社党之外的那些人,于是出席的代表人数就基本上达到总人数3/4的法定要求了。

参加国民大会的人一共报到了 1701个,这已经超过了3/4的要求,达到了83%左右。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说是1300多人,不符合人数要求。我查了一下在维基百科,里边这1701人有名有姓,而凡是说1300多人的,都找不到任何出处。到了11月24号,制宪国民大会三读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这三读通过的宪法草案实际上就是4月份政协的宪法审议委员会通过的版本。宪法草案修改的原则就是在55宪草的基础上,根据那12条原则进行了修改,这12条原则也是共产党参与提议的,也表示过同意的。

整个中华民国宪法精神基本上跟共产党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共产党非常不满,主要是因为制宪以后就给了实行宪政以后的政府以合法性,共产党就没有合法性了。中共恼羞成怒,就要胡乱批评了。

周恩来是这么说,”蒋记国大通过的独裁宪法,其主要部分与政协原则相反,限制人权,总统独裁,是法西斯宪法。“但是这个批评肯定是与事实非常不符的,美国也认为不符,美国认为已经通过了一部民主宪法。第三方像民社党认为,这里边内容98%都来自宪草,修改的部分很少。只有一条跟修改宪法的12条原则不太相符,就是省宪这一条。

修宪意见里,关于地方自治有一条是省可以制定宪法,但是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里没有提省宪的问题,但是宪法里边也仍然规定了地方自治,提到了中央跟这个省之间的权力分割是怎样的,并不是说中央政府一竿子插到底。周恩来所指责的限制人权也不符事实,共产党一开始提议的取消“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类的措辞也都采纳了,而且连西方的一些人身保护令的内容,也放到中华民国宪法里去了。周说总统独裁,但实际上这次通过的宪法并不是总统制,总统是虚位,而是内阁制,最高权力机关是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下面有五院,总统只是一个虚的,因此共产党周恩来这种指责根本就站不住脚。

国大通过了宪法以后,国共双方就彻底翻脸了,但翻脸之后并不是说他们就再也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蒋介石一直希望共产党能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但是共产党又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废除所谓的“伪宪法”,第二,从军事上,国军要退回到1946年1月13号停战线上,也就是说在政协开幕的那一天宣布的停战线。当然这两条都不可能答应。

到了1947年1月,三人军事小组也就解散了,马歇尔也卸任了,交给司徒雷登。梁漱溟认为1946年11月以前是政府要打,11月以后是共产党要打。11月之前政府认为有权利从日本和苏联那里接收国土。到了11月以后,政府认为应该接收的大部分接收了,当然东北除外,东北只是占了几个大城市,广大乡村还是共产党。11月以后,中共已经吃亏了,所以中共要打。这是梁漱溟的一个观点。

到了1947年,双方就已经彻底撕破脸了。3月份国军开始进攻延安,6月份国民党政府开始通缉毛泽东,取缔中共,这时候就成了一个彻底的敌对状态,没有可能再进行谈判了。

我们再看一下行宪的过程。1946年国民大会实际上是一个制宪国民大会,也就是制定了一部宪法。1947年1月1号,国民政府就把这个宪法正式颁布了。到4月份国民政府依据宪政决议案改组政府,容纳各党派进入政府。当然民盟和共产党的席位是空的,这个时候表面上就不是一党专政了,政府里面也有其他党派。5月1号,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实施条例,开始为实行宪政国民大会做准备。到了1947年11月,全国举行了一次大选,用无记名投票的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了3045名国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普遍的无记名的直接选举。

1947年的圣诞节,也就12月25号,中华民国宪法正式开始生效实施。1947年国民大会是一个行宪大会,行宪大会选举产生政府的总统、副总统,以及五院院长和这些政府机构的人员,但这时候国共内战却越打厉害。

到了47年1月以后,实际上由于美国援助还是处于禁运状态,国民党库存的军火基本上消耗光了,这时候他就由攻势慢慢变为守势了。

等到5月份军援又开始慢慢恢复的时候,整个战争的态势就已经开始向着不利于国民党的方向转化,一旦形成了溃败的局面,就很难再扭转过来了。所以一直到了49年,国民党彻底失败。

49年元旦的时候,蒋介石还发表了元旦公告,在公告里还是希望求和,这时候他就不是一个主导的身份了,而是一个求和的一个姿态。蒋说只要能保留法统,所谓法统就是宪法和法律,我个人进退无所谓,我不但不当总统,你说你法办我甚至都有可能接受。当然共产党是完全拒绝了,一定要彻底废除“伪宪法”,一定要解放全中国。

后来还真解放了,解放之后共产党在1950年发了一个通知,彻底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首先就是宪法,还有刑法、民法、商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一共有6个法律,所以叫六法全书。

共产党废除六法全书以后,整个中国就变成了一个无法无天的状态了,没有法律了怎么办呢?共产党指示里说了,要以党的政策、指示、文件或者揣摩党的意图来执行,所以这就是一个文明的大倒退。但是已经没有办法了,历史上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惜就过去了。我们再看看内战的双方责任。从法理上来讲,基本上是共产党不太占理,因为它把很多矛盾的焦点都推到联合政府上,比如说召开国民大会,共产党一定说要先改组政府,然后才能召开国民大会。再比如军队国家化等都提到要先实现联合政府,而联合政府又在13席、14席上,共产党绝不让步。但是共产党这个要求其实是一个无理要求,因为在这政协的决议上并没有规定说一定要14席。而国民党20席反而是一个先前确定的数字,它已经让到19席了,也不想再让了。况且其他协议的执行并不是非要以联合政府成立为条件。

再一个是国民大会,它从法理上来讲是完全合法的,共产党完全抵制在法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蒋介石是不是有一定责任?他最后失败了,肯定是犯了错误。如果仅仅从政治谈判的角度来说,蒋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没有在处于优势的时候收手。如果已经占优势了,这时候再做一些让步,对方实际上还是容易接受的。而且他没有能够让美国政府理解共军胜利的后果,所以美援的中断就导致了政府在军事上的劣势,而共军却得到了苏联的全力支持,越打越厉害。美国的态度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协商,但是如果非要打,他还是希望国民党赢。但是美国三心二意,并不是全心全力来支持国民党。共产党胜利后实行一边倒,就导致了美国不得不去检讨自己先前的政策。在二战前期,也就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先是派史迪威来到中国当参谋长,想让史迪威领导中美军队,史迪威就想把军权争到手,但是史迪威没有争过来。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史迪威实际上是比较亲共的。他手下有一个参谋叫戴维斯专门还访问了延安。还有当时美国的驻华大使高斯,在赫尔利之前,高斯也是同情共产党的,美国派去延安的小组包括戴维斯,还有谢伟思,组长包瑞德等人,美国国务院还有一个范宣德,这些人都是同情共产党的,希望美国帮助国民党的同时也帮助共产党,也要援助共产党军火。到了赫尔利当大使,就跟他们的意见相反。赫尔利认为美国只能支援国民党。后来在美国打朝鲜战争的时候,意识到没有全力支援国民党是一个错误,所以又反过来又追究责任。当时找了所谓三个John,也就是谢伟思、戴维斯和范宣德三个都叫John,其中谢伟思还做了一段牢,当然不是说因为这个政策问题坐牢,是因为其他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苏联表面上支持国民政府,但私下里全力援助中共,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实现民主宪政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这是无比可惜的事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