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南国吴氏始祖—吴宥家族史
42 0 2024-05-07
                 

 



       对联一副:

      上联:华夏吴氏,自泰伯三让,仲雍衍脉伊始,迁徙太湖之滨肇基,经由三千载之变迁,分支近渡东瀛成皇族,亘古至今为东亚旺族也;

     下联:南国吴姓,自兴甫建功,龙岩扎根之后,外出八十一支散居,历时三百年之繁衍,分部远涉南洋成赤子,古往今来成南亚著姓矣。

       横批:兴国甫家

       

        据《延陵吴氏族谱》记载,唐朝末年,七十一世吴宣,字守德,生有子三:长子,吴纶,字伯宗;次子,吴经,字伯远;季子,吴绍,字伯初。吴纶次子,七十三世吴宥,名承顺,为宋朝进士。公元907~923年,后梁年间,吴宥自江西南丰县,迁福建宁化县,落根石壁村,为南国吴氏始祖。

        吴公承顺,生子四,谱名郎:长子,吴坎,又名坎一郎,繁衍福建漳州、龙岩吴氏;次子,吴坤,又名坤二郎,迁福建永定县;三子,吴震,又名震三郎,徙福建上杭县;四子,吴巽,又名巽四郎,先移居江西,后裔转迁江苏。四子之名,皆来自古老《易经》之卦名,寓意深远,渊源绵长,气数雄厚,气势磅礴。

        坤二郎,生子三,分衍福建龙岩县大池、小池;江苏丹徒县;广东增城、南雄、龙川、大埔、程乡、兴宁、丰顺、梅县、平远、五华、河源、嘉应州、深圳;香港九龙、台湾,南洋诸国等。另据《客家吴氏远祖源流之考》记载:承顺公生四子,坎一公,坤二公,震三公,巽四公。不同史料,相互佐证,家族信史,有根有据,可查可考。

        自十二世纪始,宋赵构羸弱自私,苟且偏安于一隅,不图雪靖康之耻,却诛杀忠臣良将,自毁长城崩塌社稷,导致蛮族南下入侵,杀伐屠戮华夏子民,长江两岸广袤大地,一度千里杳无人烟。沿海闽粤,古时蛮荒,山高路远,偏僻难至,成为幸存汉人避难之地。

        据龙岩吴氏族谱及官宅坊石刻记载,公元1227年,即宋理宗四年,龙岩小池田心村一世祖,吴公念一郎生子,名十二郎,为官宅坊的开基始祖。十二郎生子,名十四郎。十二郎于小池田心村开基,建有祠堂名号为“印川堂”。十四郎生子,名十六郎。十六郎生子,名百二郎,取名仁普。

        吴仁普娶妻赖氏,生育三子,长子兴甫,成为豪绅巨富,为闽西龙岩吴氏祖;次子泰甫,为福建永定吴氏祖;三子吉甫、曾任元朝惠州归善县尹,为广东博罗吴氏祖。

        吴公兴甫,又名千一郞,字熙用,生于蒙元中叶,公元1334甲戌年,五月二十五日寅时,享年七十有六,殁失记,居福建龙岩余炉社大小二池,为龙岩吴氏“明禋堂”祖。

        吴兴甫乃吴泰伯第八十代孙,南丰祖吴宣第十代孙,龙岩祖吴十二郎第五代孙。至此,南国吴氏家族衍脉清晰可查,具体世系如下:吴宣、吴纶,吴宥、吴坤二、念一郎、十二郎、十四郎、十六郎、百二郎、千一郎。

        十四世纪中叶,民族英雄朱元璋的起义军将蒙古人驱逐至漠北,建立了大明王朝。在那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吴兴甫拥有良田九千亩,矿山三千顷,广种农作物,提炼铁矿石,开采煤炭,储备粮食,锻造兵器,为收复华夏河山建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明朝政府特赐吴氏余炉祖屋一块匾额,御赐名曰:“官宅坊”。自此,田心村的开基祖屋获得殊荣。此宅一直保存至当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不慎被焚毁。据悉,经吴氏子孙的倡议和筹款,近期又重建恢复原貌。吴氏祖屋曾经有一副门联,内涵丰富,历史厚重:渤海念一源流远,延陵兴甫世泽长。

        吴公兴甫,德厚功高,生子有二,名胜旻、智和。二子又生八孙,分别为:友倧、友诚、荣茂、珦馨、祖貞、祖瑄、祖瑛、祖璟,世称龙岩八房。此后,田心村吴氏八房子嗣多如满天繁星,明末清初迁徙内陆各地,晚清时期远涉南洋诸国,近百年散布全球五洲。

        龙岩八房外迁后裔主要分布:江西萍乡、修水、宜丰;湖南长沙、望城、宁乡、浏阳、醴陵、湘潭、益阳、沅江、湘阴;四川德阳、绵阳;江苏徐州、浙江苍南;广东潮汕,港台等地。1759年,即清乾隆二十四年,吴楚地区的子嗣合建宗祠于湖南星沙(长沙)中和西街。

        可以认为,家族史是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西方文明史中,如果说地中海沿岸的亚伯拉罕世系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家族,亚伯拉罕是上帝特殊眷顾的选民。那么,在东方文明史中,华夏神州的泰伯仲雍世系是不可质疑的第一世家,姬姓吴氏是昊天上帝特别拣选的子民。

        泱泱中华,百家姓氏,各设宗祠,各显盛衰;不同姓氏,各祭先祖,难聚众心,难求平等。然,同一宗族,血缘有亲疏,易起分别之心,进而区分你我;祖宗有远近,只顾祭祀近亲,终究难以周全。慎终却无法追远,民德竟无以归厚。

        殊不知,先祖之魂,松散微弱,虚无缥缈,祭祀多有徒劳;岂不明,上帝之灵,亘古永恒,信实稳靠,祈祷必获恩惠。后世人们,应该超越家道文化中的小孝,实现天道文化中的大孝。诚如,德圣吴泰伯之所以三让天下,皆缘于泰伯敬畏悠悠天道,信仰昊天上帝,超越一己之私,实现天下为公。

        故而,当今世人,不论百家姓氏,不管谁家子孙,不应只纪念先祖,而更要敬畏上帝。唯有此,才能突破认知局限,从而达到信仰升华,最终实现人格平等和人性自由。

        诚如是,则善莫大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