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国学答疑之六: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8901 0 2023-12-07
                 

国学答疑:如何从孟姜女传说,看民间故事的套路?

讲《诗经·齐风》那一讲,讲到所谓的“孟姜”,就是姜家大女儿的意思。有同学问:这个孟姜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那个孟姜女吗?

答案是:也是也不是。

先说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说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组文章,可以说是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奠基性作品。我们先来介绍这组文章。

孟姜女故事的最早出处,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庄公攻打莒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很英勇,战死了。齐庄公回到齐国,在郊外看到杞梁的妻子,就派人向她吊唁。杞梁之妻辞谢说:杞梁战死,如果他有罪,岂敢劳动国君派人来吊唁?如果他无罪,还有先人的破屋在那里,下妾不能在郊外接受吊唁。这意思很明白,按照礼,齐庄公应该到杞梁家里去吊唁,也就是表扬杞梁为国捐躯的意思。

《左传》记录这件事,显然是为了赞美杞梁的妻子。她很懂礼,更懂得为丈夫争荣誉。这个故事听起来,跟孟姜女的故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请记住,故事里女人的丈夫,叫杞梁。

比《左传》晚一点的材料,《礼记·檀弓》里也讲到这件事,多了一个细节,杞梁死后,他的妻子去迎接他的棺柩,哭得非常伤心。这条记载与《左传》形成互补,告诉我们,齐庄公之所以会想到慰问杞梁的妻子,就是因为她哭得太伤心了,引起了齐庄公的注意。

比《檀弓》再晚一点的材料,《孟子》里说到,杞梁之妻太会哭,哭的声调,带动齐国的风气都变了。哭声也像歌声,歌哭往往融为一体。我们在《李娃传》里讲过,齐国人爱唱歌,唱的时候都学杞梁之妻的哭法,杞梁之妻的哭声开始传奇化了。

接下来的材料晚得多了,西汉刘向的著作里,提到杞梁之妻因为丈夫死了,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墙下痛哭,十天后,城墙崩了。葬了丈夫之后,杞梁之妻说:我何归矣?于是投水而死。

这条材料就和孟姜女的故事有点像了,但并没有说哭的是哪里的城墙,不过反正不是秦始皇修的长城,杞梁夫妇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三百年后才有秦朝,哭倒的也只能是齐国的城墙。

后来,杞梁之妻哭崩城墙的典故,是经常有人用的。再往下一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材料,是唐代一个喜欢作诗的和尚,叫贯休,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孟姜女的故事,这里就基本成型了。秦始皇太无道了,修万里长城,都把活人填在夯土里面。杞梁之妻找自己的丈夫,把长城哭崩,终于找到了丈夫的尸骨。

古代的学者,提到贯休这首诗,都批判他胡说八道,这和经典正史里的记载也太不一样了,导致流毒无穷。不过顾颉刚先生的分析更深一层:诗人编故事的热情是不高的,贯休诗里这么写,是因为民间这个故事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所以他借这个故事抒情,而不是因为他的诗,这个故事的影响才大起来。

故事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呢?贯休又是抒的什么情呢?

首先要明白,对于古代的中原民众,北方边疆意味着什么?对少数英雄人物来说,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气象;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

所以说到长城就充满悲情,其实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下面引用两首《饮马长城窟行》:

其一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其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这是个乐府旧题,同体诗作很多。我们选的第一首是汉末无名氏的名作,第二首是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作,陈琳就是传说一篇檄文治愈曹操的头风病的那位才子。

我们主要讲第二首,“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设多寡妇。”长城绵延不断三千里,边城无数服役的青壮年,家乡无数妻子孤苦独居。“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丈夫写信给妻子,你赶紧改嫁了吧,我是回不来了。“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改嫁后好好侍候新公婆,对我儿子好一点就行了。“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这是妻子的回信,你干嘛说这种话?“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这是丈夫收到妻子回信的心理活动,戍边,就是身在祸难中,为什么还留住人家女儿不放呢?以后生了男孩,扔掉算了,女孩倒是要好好养。难道看不见吗?  长城之下,无数人的骸骨,互相支撑着。

到这里,诗人停止思绪,继续再看妻子的信:“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刚成年,就嫁给了你,心里苦,啥时候不挂记着你?边地苦,我知道,可要是你不在了,我一个人,还怎么活得下去?

这首诗里的感情,和流行的孟姜女故事里包含的感情,几乎是一样的。“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这句白描,对长城崩塌露出杞梁的尸骨这个情节,大概也构成了某种启发。

长城凝聚着如此多的血泪,所以杞梁之妻哭到城墙,就不能是一般的城墙,一定得是长城了。

至于汉乐府和更晚的诗歌里描写的长城景象,和秦始皇不直接相关,这个古人不太在乎。秦始皇是暴君的代表,反正讲什么暴行,算在秦始皇头上,大家都好接受。

也就是说,在一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唐代,杞梁之妻哭得城墙倒塌的传说,和古人说到秦始皇修长城,就会勾起无数惨痛记忆的悲情,二者结合起来了。再然后,到了宋代,元代,我们又可以看到俗文学关于这个题材的更多创作。

既然是俗文学,很多字词该怎么写,是什么意思,就越发不讲究了,理解起来就很放飞了。

杞梁,这个杞字有点生僻,不常用,可能因为杞字长得又点像范字,所以这位就姓范了,然后杞这个读音还保留着,于是这个丈夫的名字,就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着更有亲切感的范喜良。再然后,故事传到南方,南方很多地方读音万和范不分,于是范喜良又变成了万喜良。

杞梁妻子本来一直没有名字,早期文献把她称为杞梁之妻。需要给她找个名字,这就又回到《诗经》的主题了。《诗经》里,以孟姜作为齐国美女的代名词,用孟姜指美女,秦汉文献里仍然看得到。杞梁又是齐国人,可能在口头文学里,杞梁之妻很早就叫孟姜了。只不过知识阶级一直拒不采纳。一直坚持称她为杞梁之妻。要等到俗文学的势力起来了,孟姜女这个名字,才终于见诸于笔端了。

先秦时代的称谓习惯,后世的人们已经很陌生了,所以孟姜女姓姜,孟是排行这一点,民间故事传播者大多是不知道的。所以他们自然就弄出孟姜女的爸爸是孟员外的设定。还有,许多地方喜欢说,孟姜女是我们这里的人,然后把孟姜女和当地大姓联系起来,再给孟姜女按个别的姓,也是毫不奇怪的。

 

民间故事的套路

顾颉刚先生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做过许多研究。其中施爱东先生的文章特别有意思。施老师研究故事学、谣言学、科学哲学都特别有趣。施老师总结,孟姜女故事在民间的传播,不管怎么变,九个环节是稳定的。分别是1、秦始皇要修一座长城;2主人公逃役;3、男主人公成为孟姜女的丈夫;4、男主人公死去,并被筑进长城;5、孟姜女寻夫;7、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的遗体。8、孟姜女报复杀死丈夫的元凶;9、孟姜女自杀殉夫。

但具体情节怎么展开,那就不一定跑到哪里去了。

总而言之,民间故事无所谓真相,但一定有套路,套路或者说模式,可以解释好多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