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左传》学习笔记之六
138 0 2023-12-04
                 

《左传》学习笔记之六:春秋第一枭雄郑庄公

春秋初期,郑国是最活跃的国家,郑庄公则是春秋时代出现的第一位枭雄。

《左传》开篇隐公元年,唯一详细叙述的事件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古文名篇。

 

《左传》里的郑庄公

 初,表示追溯往事。接下来讲的事,并不是发生在隐公元年,而是之前的事。

 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申国是姜姓,所以《左传》称这个女人为武姜。这是当时的习惯,丈夫谥号在前,女人娘家的姓在后,所以称为武姜。

 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即未来的郑庄公和共叔段。根据《史记》提供的信息,郑庄公生于公元前757年,共叔段生于公元前754年。

武姜生庄公的时候,寤生了(即难产)。姜氏的心理,大概是为娘这条命,差点断送在你这个小畜生手里,所以给孩子起名就叫“寤生”。这么论,郑庄公的名字就是“难产”。

三年后,姜氏又生了共叔段,顺产,一下子就生出来了,姜氏就觉得,段特别好,知道心疼妈。

后来,段成长为一名英俊少年。《诗经·郑风》有两首诗,据说是赞美段的。

姜氏多次要求武公改立叔段做继承人,武公没有同意。一来,废长立幼,不符合规矩;二来,武公也是个厉害人物,知道叔段虽然英俊,不过是绣花枕头,大儿子比叔段的段位,要高得多。

所以武公去世,到底还是传位给了庄公。这时武姜为叔段请求一块封地,点名要“制”这个地方。

跟前面要求郑武公废长立幼不同,姜氏为段讨要封地,这个行为是完全符合礼法的。因为作为国君的同母弟弟,段理应获得一块封地。

敏感之处在于“制”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北,传闻当年周穆王曾经在这里圈养猛虎,因此也叫虎牢关。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的大战,汉高祖刘邦据守于此,强大的项羽再也不能向西推进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抢占此地,窦建德、王世充都终于束手就擒。

 这里号称“锁天中区,控地四鄙。”郑国的土地大都是一马平川,以“制”为根据地,威慑到整个郑国,是没有问题的。

 郑庄公当然不能接受姜氏的要求,但他也不能直接拒绝母亲,所以用关爱弟弟的口吻说:“制”这个地方不吉利,您换个地方吧。

于是姜氏又要了一个叫“京”的地方。“京”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周边土地肥沃,庄公答应了。

这一段,《左传》写得实在好。郑庄公和武姜母子二人,高手过招,不动声色之间惊心动魄。最终庄公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军事要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姜氏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段硬要来一块富足的封地。当然,整个谈判过程都是在亲切和谐的气氛里完成的。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完全是正面的宣传材料。

 叔段得到了“京”作为自己的封地,郑国人给他起了个外号:京城太叔。当时兄弟排行,不一定是伯仲叔季,也可能是老大之外的孩子都叫叔。叫太叔,表示这位叔比一般的叔高出一个档次,和嫡长子之间就差一线。

有一位叫祭仲的大夫站出来,提醒庄公:段的封地太大了,不合理。庄公回答:这是母亲要求的,即使有害,也不能逃避。一般分析,这时候庄公已经恨死共叔段了。但是作为国君,他得维持一个孝子的形象,所以咬牙也得装。

祭仲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呢。她要满足,就得把您废了,这哪儿成啊,还是赶紧下手,赶紧对段做出安排。祭仲打了个比方,野草要是长得漫山遍野,都除不掉的,何况国君您地位很高的弟弟呢。

于是庄公回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并说出意味深长的四个字:子姑待之。

这段对话被许多人分析过了。不读《左传》只看古文选的人,往往贬低祭仲的智商。庄公早想好了怎么对付弟弟了,还用得着你说?只是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不便挑明而已。你这是傻乎乎看不出国君的用心啊。比如《古文观止》就在祭仲的发言后批点说:“梦中。”

其实《左传》看到后面就知道,祭仲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啊。他才不在梦中呢。脑子清楚得很,他跟郑庄公说这个:

第一,祭仲早知道庄公要对付叔段了。

第二,祭仲知道自己建议庄公现在就动手对付叔段,庄公是不会同意的。

第三,明知道庄公不会同意,祭仲还是要说。

 

说,是跟庄公表态:我是您的人啊。

段的势力扩张势头那么明显,兄弟俩早晚要翻脸,祭仲作为郑国的中坚人物,实力派贵族,怎么会看不出来?最高层斗得那么激烈,他们这个位面的人物,躲闪观望是不行的,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必须要明确站队。而且祭仲的封地在段的东北部,跟庄公合作就能对共叔段形成包围这么一个关键位置。

 经过这番对话,郑庄公和祭仲两个高明的政治人物,话没挑破,但心里都已经有数了。

不久,段叔的势力向周边扩张,郑国的另一个大夫公子吕也来找庄公。

公子吕也是庄公的弟弟,比祭仲亲近,话也说得直接,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但庄公还是云淡风轻,只说会有结果的,等着看吧。

共叔段看哥哥没什么反应,更加嚣张。公子吕看不下去,又找庄公说,支持叔段的人越来越多,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庄公说:段的行为不义,没有人真的亲近他,看起来人多,但会从内部崩溃。

 叔段修好了城墙,积聚了粮草,打造了盔甲兵器,准备了步兵和车兵,准备好了袭击郑国都城了。当妈的武姜,准备做内应,给他开城门。这几段写叔段的行动,真是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郑庄公听说了共叔段行动的日期,就说:可以了。什么叫一切都在掌握中啊。这就是!

 就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庄公在弟弟和母亲身边,不知道布下多少眼线。你看起来那么大势力,其实就是个大气球,轻轻一戳,就暴了。

按照周朝的礼制,作为君主和兄长,主动攻击自己的弟弟,是非常不名誉的事情。所以,庄公对母亲和弟弟就是有天大的不满,也只能忍着。我不能先动手,我必须让你发展自己的势力,让你觉得你有能力取代我,让你主动来打我,我才可以一举把你的势力彻底铲除。

于是庄公就派公子吕去讨伐叔段,叔段的根据地京,立刻背叛,向庄公投降了,可见之前庄公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底气在哪里了。在弟弟身边不仅有眼线,而且埋了许多大雷。《左传》没有写叔段苦心经营的根据地,那么轻易就背叛了自己的领主,但越是不写,越显得庄公高明。

 

《左传》的可信度

 《左传》一上来就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漂亮而不聪明的弟弟,一个偏心而不聪明的妈妈,和一个聪明但不善良的哥哥的斗争。哥哥获胜,实在是理所当然。

 从文学角度讲,真有“出道即巅峰”的感觉。郑庄公、姜氏、叔段、祭仲、公子吕,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那么出色。尤其是写人物对话,一个人的台词,一听就是从这个人的嘴巴里出来的。一句句对白,又都是话里有话,那么经得起琢磨,今天仍然可以当怎么学习当编剧的教科书。

当然问题也来了,可信度有多少?

《左传》可能有点根据结果倒推,构想了郑庄公的政治布局。因为庄公后来成了公认的枭雄,他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个老谋深算的家伙,所以觉得他一开始就在给母亲和弟弟下套了。

郑庄公当上国君是公元前743年,当时虚岁14,一个14岁的少年有没有计划那么深远?郑庄公彻底解决问题,也就是收网的时候,是《左传》开始的前722年,布局了22年。政治操作,拖得时间越长,变数越大。郑庄公是怎么打败共叔段的,《左传》叙事部分写得似乎很轻松,但发议论说,“如二君,故曰克”。好像两国开战,所以才叫郑伯克段,似乎也不是那么轻松。

   清华简有一篇《郑武夫人规孺子》,这份出土的文献可信度很高,进一步证明了上面的猜想。因为这篇写姜氏教训刚刚即位的郑庄公,耳提面命,有极大威严。所以早年庄公纵容叔段的势力发展,应该不是给叔段下套,他是真没办法。当然换个角度看,新文献也证明了《左传》里的一些文学色彩太强的部分未见得可信,却也证明了《左传》对郑庄公的基本定位没有问题。因为本来妈妈权威那么大,更说明庄公起步的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最终能在政治斗争中获胜,更证明他是个厉害人物了。

    郑庄公在国君的位置上坐稳了,下一讲说他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