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左传》学习笔记之五
139 0 2023-12-03
                 

《左传》学习笔记之五:东周为何不能像东汉那样中兴?
今天接着讲《左传》,讲春秋初年周王室的困局。
首先说一个时间差。按传统说法,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这是春秋时代的开始。《春秋》和《左传》都是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72年开始的,差着四十八年。
《春秋》为什么从隐公元年讲起,要从经学的角度理解,那可以讲出五花八门的理由,而且都是特别高端的理由。从历史学的角度,则是一个缺憾,这意味着这半个世纪的历史,残缺比较严重。
好在《左传》后文有不少倒叙,加上其他零碎史料,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历史轮廓。
平王东迁标志着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这个历来没有什么争议。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东迁之后,周天子的账面资源,仍然很不少,超过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
西周的时候,周朝有两个都城:一个宗周镐京,在关中,是周人祖宗的龙兴之地,他们是从这里崛起的,镐京是西周的首都;一个是成周洛邑,在洛阳盆地,是周朝建立之后,兴建的新国都,这是周人事业成功的标志,洛邑是西周的陪都。
两个都城周边的土地,都是天子直接管辖的,幅员相当广大,号称王畿千里,两大片网畿之间的交通要道,所谓崤函古道,也是周天子自己控制着。
周天子东迁到洛邑之后,西部的王畿丧失了,但东边的洛阳盆地,仍然有足够丰富的人力物力,也有不少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后世学者总结说;光武创业之规模,不是过也。东汉光武帝扫平群雄统一天下,他起家的地盘,其实和周平王差不多,只是规模还不及周平王。
为什么汉光武帝能成功,而整个春秋时代,周天子好像一直在梦游,从来没有好好振作一回呢?
因为光武帝那是个创业团队,和一个腐朽没落的贵族集团,完全没有可比性。

东周的三类贵族
首先,西周时代的老毛病并没有因为浩劫和迁都得到解决,天子的东部疆域一样被分割成无数小碎块控制在贵族手中。甚至有些问题还伴随着东迁加剧了。
为什么会反而加剧了呢,道理很简单。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找到周王室下属的大贵族,有二十多家,当然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个数,这些贵族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跟着周平王从西边跑到洛邑来的大贵族,如周氏,召氏,这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的后代,两百多年来一直手握重权。再比如毛氏,这个家族在春秋经传当中不突出,不过他们家族有一件著名的青铜器,毛公鼎,现在是台湾故宫的镇馆之宝,他们家也跟着周平王从西边到东边来了。
第二类是西周以来,一直就生活在东部王畿的大贵族。比如单氏家族,2003年,发现了这个家族的一个铜盘(逑盘),铜盘上的铭文吹自己世世代代有多牛,但西周时这个家族显然不是特别重要的,所以被封到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东部王畿。再比如苏氏家族,就是妲己的家族,周武王灭商的时候,他们投降了,说我们也要站在正义的一方,然后他们被封到 一个叫温的地方。
第三类,东迁之后周王室再分出来的。因为周天子还要生孩子,不能继承天子之位的孩子还要分给封地,就是又分化出来的新贵族,比如一个叫刘氏的家族,就是这一类。
讲春秋初年的事,第三类贵族还不存在,但前两类,从西边到东边来的,和原来东边的贵族,矛盾就大了。
原来就在东边的贵族,本来他们可以在东方代表周天子干这干那的,那时他们大概还发自内心热爱周天子的,毕竟自己的权威来自天子。但是天子真到东方来了,他们的代表权等于就被自动剥夺了,他们当然很希望天子赋予自己更大的权力,但这个是西边跟着周天子来的贵族绝对不乐意的。
恰恰相反,西边来的贵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土地和财产,原来在西边的封地,肯定是没有了,一些沉重的青铜器,不好带,也丢了,例如毛公鼎就被埋在了关中。现在他们到了东方,很急欲得到补偿,哪里还有土地呢?东方的贵族经营了几百年,好地方都占光了。别说这些西边来的贵族眼馋,天子本人也眼馋啊。
《左传》里讲到,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想要郑国的地,说我拿块地跟你换,结果拿了苏氏家族的地跟人家换,这事苏家当然怀恨在心,后来还和一批心怀不满的贵族,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
在这种情况下,天子的王畿虽然说起来还挺大,但周天子真正能调动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四个板块的事
其次,作为天子,虽然势力比原来弱了,但责任并没有减少。理论上还是天下共主,所以天子要有天下的视野,他不能集中力量办一件事,所以手里的这点资源,就进一步被摊薄了。
以洛阳为中心,天下分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事天子都得操心。尤其是,周平王的王位本来得来的不怎么正,有些有特殊关系的国家,他还得额外补贴。
东部板块,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卿士,就是总管王朝政事的官员,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天子东迁,郑国出力最多。所以郑国要打着天子的旗号去干点啥,天子也不大好阻止。
南部板块,申国正受到楚国的威胁。周平王能当上天子,首先靠的是外公申侯,西边的申国已经被犬戎毁灭了,南部的申国要保住。所以周王室必须派军队防御楚国北上,我们讲《诗经•王风•扬之水》时讲过,为了这场战争,将士们很惨,而最终的结果,申国还是被楚国给灭了,所以去戍守申国的那支王师,很可能遭到了重创,甚至全军覆灭。
西部板块。按说周平王最该向西部努力,光复祖宗基业,但王朝本就很有限的军事力量,用在东部和南部了,西边实际上也放弃了。和西戎作战的重任,都交给秦人了。当然也要给秦人回报。拿不出实在的东西,就只能给名分,封赐了爵位,给了个伯爵。并答应秦国赶走西戎,可以拥有那片土地。从孔子到司马光都认为,最不能给的东西就是名分,名分给人了以后人家无论干什么都有理了。但这个时候周天子没办法不给。
北部板块,周天子给出的名分更夸张。犬戎入镐京,周幽王死后,周朝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之外,还有一个周携王。对于平王来说,这位携王是比一切问题都严重的问题,一切威胁更巨大的威胁。一切敌人更凶恶的敌人,天无二日,现在可是有两个太阳了。
幸好,晋国出手,把周携王杀死了。当时的晋国国君是晋文侯,周平王真是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晋文侯了,于是承认晋国是侯伯,诸侯的霸主,以后晋国要干点什么事,自由度也就大多了。

老牌诸侯国怎么想
周平王这一番操作,东方的老牌诸侯国观感肯定不好。老贵族,最见不得有新人地位快速上升:“秦人是什么东西?养马的,居然也叫秦伯?以后我们会盟,他也有资格参加了?”
“晋国怎么能当侯伯呢?当年我的老祖宗太公,和您的老祖宗周公,那是经历了多少场血战,建立了多大的功勋,才有了我们大周的天下。它晋国是天下已定,吃现成饭给封了个国家,他封侯伯,我们还得听他的不成?”
总之,老贵族怨气大了。
所以我们看到,鲁国这个礼仪之邦,对周天子显得非常冷淡,有点横挑鼻子竖挑眼。
《春秋》第一年,隐公元年记载一件事,鲁惠公去世了,周天子派人来吊丧,送来了给鲁惠公夫妇的吊丧礼品。《左传》评论这件事:惠公已经下葬,你的吊丧礼品,来迟了。惠公夫人还没死,吊丧礼品怎么还有她的份?向死者赠送东西没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赶上葬后的安葬礼,人还没有死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礼法。就是一副你怎么可以没文化到这种程度的腔调,相关内容,还有很多。
《左传》里就看见周天子对鲁国频频示好,鲁国还爱答不理吐槽不断,一副天子的热脸贴在鲁国的冷屁股的光景。其他老派国家对周天子的态度,史料很少记载,但冷漠是显然的。
总结一下,春秋初年,周天子的地盘,看起来还不小,手里的资源,也似乎不少,但根本调度不起来。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一直活得憋憋屈屈,痛快事干不得一件,受各种人的气,但和天子合作的人,倒是赚了不少。
我们假设周平王想要逆袭,来个真正意义的中兴,该如何做呢?大概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中所有资源,打回关中去,因为只有这个选项,有足够的合法性,可以压制其它诉求。
但如果这样选了,那就意味着当时乐意表态支持周平王的各股势力,全部利益受损,他们还会不会继续支持周平王,会不会要另外选一个代理人,周王朝会不会进一步撕裂和内乱,那就不好说了。
我们今天读史书,直接感受是天子活得真憋屈,真苟且。但换一个角度说,周王朝真苟住了。到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东周苟了整整五百年。这是什么概念?超过后世所有的大一统王朝的寿命。再换一个角度,观察当时东周王畿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实相比很多地方都要安定富庶。这就是历史的多面性了。
历史记载的关注点不会是民众生活是否幸福,而是爱看风云激荡的时代里,英雄人物的武功和权谋。下一讲我们来看春秋初年最有枭雄气质的国君——郑庄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