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左传》学习笔记之四
8243 0 2023-11-29
                 

《左传》学习笔记之四:如何读《左传》?

经过前面三讲的铺垫,我们今天正式开始读《左传》。《左传》也是十三经之一,它在经书序列里排位不突出,可是作为历史书,它的价值极高。

要了解春秋的历史,主要靠《左传》。读《左传》,要和《史记》之类的书比较。基本上同一件事,如果《左传》和《史记》的说法不同,90%以上的情况,错的是《史记》。

 

难读的《左传》

《左传》非常难读,它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都非常难读,一个大的障碍是它的叙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很多人都觉得《通鉴》难读,《左传》还要难读许多倍。

第一是文字。《左传》的文字太古老了。比《尚书》、《诗经》当然容易些,但比《史记》、《汉书》更别说《通鉴》,都难读。

第二是因为内容庞杂。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目标很明确,就是资治,给皇帝治国提供参考,和政治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讲了。《通鉴》讲战国,却不讲屈原,后面还有很多文化名人,都没有讲。因为和资治无关,自然就不讲了。所以《通鉴》里的庞杂还是有限的。而《左传》里零零碎碎都可能写到。特别是一些道德高尚的君子,特别话痨,本来历史叙事很惊心动魄,他们一出场就打断了。一番长篇大论,不定扯到哪里去。赞美《左传》,说它是百科全书,《左传》绝对当得起这个美誉,但真的百科全书是用来查的,不是用来读的,编年体史书不定什么时候就跳出来的知识百科,那个阅读体验,就像不断跳出弹窗的小广告似的,简直让人愤怒。

第三《左传》写春秋时代,而春秋时代的古代,和秦始皇以后的古代,是非常不一样的。

 有人问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里的史实,有几份靠谱呢?《东周列国志》是历史小说,冯梦龙对《左传》也很熟悉,但有个问题,面对同一份资料,你的问题意识在哪里,决定了你能读到什么。冯梦龙是明朝人,但并没有春秋时代和明朝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时代的意识,所以《东周列国志》最大的问题不是细节上有虚构,而是时代气质整体上不对。现代研究者,能够从《左传》里发现很多冯梦龙绝对读不到的东西。

 

亲切的《左传》

《左传》虽然难读,但对现代读者来说,它也有非常亲切的地方。

 春秋时代的中国,虽然和后来的中国很不一样,但是却和今天的世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夸张一点说,你看一会儿国际新闻,再读一读《左传》,就会觉得非常顺。《左传》里一些史料空缺的地方,今天国际新闻的信息,好像可以自动填补进去,无缝对接;新闻提供的当然是当下的碎片化的信息,《左传》提供的历史线索,好像也在提示你,可以如何把很多零碎的新闻串起来。

最突出的一条:春秋时代有一条道德基准线,就是认为把一个国家灭掉是不对的。相反,兴灭国,继绝世,也就是让已经灭亡的国家复国,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事情。今天一个主权国家侵略另一个主权国家要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春秋时代高不到这个地步,但霸主模式确立后,大国无端发动侵略战争,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丧失很多盟友。

这条道德基准线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大国很难通过吞并别的国家快速成为对其它所有国家具有碾压优势的国家。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同时存在几个大国,中等国家在大国面前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形成了一个互相制衡的国际格局。

在这个多级化的国际格局里,春秋时代的大国不能仅仅依赖强悍的军事或者狡诈的权谋获得优势,而需要更复杂的外交手段,以及通过彰显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中小国家也可以利用这种格局,来捍卫和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

人活在这一种还存在道德基准线的社会环境里,他的生命状态是会不一样的。春秋和后来的战国一比较,就特别清楚。战国很多时候的没有底线的,所以战国的气质是极端的、亢奋的,欲望是烈烈燃烧的,赌性是到处爆发的,当然也充满了进取心和创造力。而春秋时代的优秀人物,有时反而更接近我们今天理解的成熟的人。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后面展开。

 

《左传》怎么讲

 《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国史,涉及到鲁国的十二位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这个最好要记住,我们用它来标定时间。有兴趣深入学习的也可以更方便去核查《左传》原文。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结束,242年的历史。《左传》开始的年份跟《春秋》相同,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结束,255年的历史。

 这节课采用纪事本末和编年体相结合的办法讲。就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讲若干个重大历史事件,从周平王去世开始,讲到三家分晋结束。跟《资治通鉴》接上。

要读懂《左传》,要记住一个中心,四大板块,三个阶段。

所谓中心,就是周天子。天子个人,不见得很重要,但是天子所代表的西周旧传统旧秩序,在春秋时代的人们心目中,始终有它的地位。天下诸侯,对天子有时冷漠,有时热情,但公然反对天子的权威,甚至宣称要取而代之的,很少。聪明的大国君主,还是要利用天子的权威,来做自己的事。

就是说,周天子不如后世的皇帝权力大,但是他的神圣性,要超过后来的皇帝。后世中国改朝换代或刺王杀驾之类的事不断发生,当然是大事,但是大家一般不会有道德崩溃的巨大震撼,甚至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是很多人的心声。春秋诸侯还不大敢真做当天子的梦,理性的诸侯都知道,还是要尊王的。

从这点说,周天子反而倒是有点像中世纪欧洲的国王,他们往往也没什么,但是地位是很神圣的。或者说正因为他没有实权,才不妨公认他是个神圣的摆设。

所谓四大板块,是当时比较活跃的国家分布的地理空间,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天子在洛阳,洛阳是所谓天下之中。上个世纪出头的西周的一个叫何尊的青铜器上写着四个字的铭文:宅兹中国,中国就是指洛阳。

中世纪的欧洲人觉得,世界就像片三叶草,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欧洲、亚洲和非洲是三片叶子。

春秋时代的人觉得,天下像片四叶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分东南西北四个板块。

东边的板块,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平原。这里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相应的也是《左传》最关注的地区。这一板块的诸侯国,主要是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

南方的板块,主要是今天的河南南部和湖北、湖南,后续长江流域更广大的地区,还会陆续卷入纷争。这里最主要的国家是楚国。春秋时代的一大主题,就是北方国家,防着楚国不让它北上。

西边的板块,主要是关中地区,原来是周王朝的王畿,西周末大乱戎狄横行,后来的秦国慢慢控制了这个地方,这里最主要的国家就是秦国。

  北边的板块,主要是今天的山西,这里最重要的国家,也是春秋时代最有影响力,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就是晋国。齐楚秦晋,是当时天下的四大强国。

 

三个阶段,是说春秋历史可以粗略分为三大段。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686年,即齐桓公登基前一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是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西周旧秩序崩溃,天下列国不知道如何是好,结果乱象丛生。这个阶段,其实比后面的大国争霸阶段,要乱得多。乱得谁都受不了了,大家都希望重新建立秩序,于是进入第二阶段。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成为齐国国君,到公元前546年,天下诸侯到宋国开会,签订和平协议,大家休战,一百多年的时间,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所谓霸主政治时期。齐桓公开创了霸主模式,后来大国君主都觉得好,就想争霸。春秋五霸都是谁,说法五花八门,但主要诸侯都承认的霸主,其实就是这个阶段出现的。

公元前545年春秋结束,是第三阶段。

和平大会开完,就进入第三阶段了。这一阶段北方和南方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北方进入了和平时期,大家都在努力维持国内外的和谐,当然面子上的和谐往往意味着心里憋着火,新一论矛盾早晚会爆发;南方比较痛苦,冒出一个愣头青吴国,后来又冒出一越国,杀得天翻地覆。这就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战国时代的门槛了。

今天简要介绍了作为历史书的《左传》,以及这么课程应该如何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