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诗经》学习笔记第二十:陈风和曹风
114 0 2023-11-20
                 

《诗经》学习笔记第二十:陈风和曹风

陈和曹都是小国,但国家小不妨碍有好诗。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说的是《陈风·月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形容人生短暂,出典是《曹风·蜉蝣》。

 

《陈风》:对巫女的爱恋

 先说《陈风》,总共十首,分两个主题讲。

  第一主题,对巫女的爱恋。

  陈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淮阳,北边靠近郑国和宋国,南边不用去多远,就是楚国了。所以陈国的诗,既跟《郑风》有点像,写到男女恋爱,活泼而奔放;也有一点楚文化的风味,和后来的《楚辞》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楚国是很相信巫术的,陈国也一样。

 既写恋爱,又巫风弥漫,所以《陈风》里不少诗,都被解读为是男人对巫女的爱恋。

比如陈风第一首《宛丘》:

 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第一种政治解读,是古人读诗经政治解读的套路,不去管它。第二种认为是讽刺陈国人迷信巫术的;第三种解读认为这首诗表达以为男子对一个跳舞的巫女的爱慕之情的。

  后两种解释,根本不矛盾。

  陈国国都的东门之外,有个地方叫宛丘,这里地势很高,上古的先民,为了远离洪水,曾经在宛丘之上生活。后来控制水资源的能力增长了,就住到了地势相对低的地方,取水方便。而高丘之上的先民遗迹,则很容易引发联想,认为那里隐藏着一些神秘的力量。

   巫女会在宛丘上表演,而这种表演,大概是和一些巫术仪式有关的,并且往往带有一些性挑逗的意味。这很正常。巫术很重要的一种功能,就是通过种种表演,让你达到丧失理智的效果。社会规则对你暂时失效,本来被压制的欲望得以释放出来。古人还是需要通过这样的巫术仪式释放一下的,不然一直压抑着也许更可怕。也就是说,这种巫术仪式既不可或缺,又不能过分。

   陈国的情况,在中原国家看来有点过分,沾染了中原文化更深的陈国人也觉得过分,但巫女的歌舞带来的快乐,又是广大陈国人确实离不开的。

   这首诗用男子的视角写:在奔放的击鼓声中,这个巫女身上带着羽毛的装饰,跳一种身体扭动非常夸张的舞蹈,从宛丘之上跳到宛丘之下,又跳到宛丘周边的道路上。“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望”解释成希望,诗人爱上了这个巫女了,可是他知道这种爱是不会有结果的。一种是把“望”解释成德望,也就是好名声的意思。就是巫女看着诗人的眼光是有情的,或者说是很“撩”的,诗人被吸引住了,可是他又不敢进入那种狂欢的状态,他在提醒自己,不行,不行,不行,这不是一个好女孩。他在挣扎着拒绝加入狂欢,想让自己留在所谓“文明社会”的状态里。

   有趣的是这两种解释,解释下来还都是现代人非常熟悉的景象。第一种,是生活中特别常见的无望的爱情;第二种,可能就像现代人刷短视频时的挣扎,既觉得我不能陷进去,又觉得已经出不来了。

 

   《陈风》:陈灵公与夏姬

    类似的诗还有好几首,我们看《陈风》的最后三首:《月出》《株林》《泽陂》。这三首诗集中在一个主题,据说都和陈灵公与夏姬的事有关。这就又要说到《诗经》与《左传》互相缠绕的一系列事件了。

 先讲一下《左传》里的那个八卦故事:

 陈国有个大夫叫夏御叔,他娶了一个妻子,史书上称为夏姬,夏是丈夫的氏,而自己娘家姓姬,所以叫夏姬。

夏姬和夏御叔生了个儿子,叫夏徵舒,不久后夏御叔就去世了。

这夏姬实在太美貌了,据说见到她的男人,没有不想占有她的。于是夏家门口就排了队,排队的人有陈国国君陈灵公,后面还有两个,是陈国的卿,等于说陈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都做了夏姬的情人。

 这事引发的连锁震动,堪称改变了春秋后期的国际局势。这里只说诗经。

国君和已故大夫的未亡人相会,这事没法瞒人。陈国人便作诗谈论这事,就是《株林》:

 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为何要到株林去?不是为到株林玩,而是为了找夏南。夏南,是指夏姬的儿子夏徵舒,他字子南。

第二章,架着大车到了株林郊外,把马解开休息。“朝食于株”,在株林吃早饭。所谓食色性也,都是本性。古人就喜欢用食物来隐喻性。这里吃早饭就是白昼宣淫的意思。

《珠林》是写夏姬的,从来无疑问,问题在前后两首。前面那首《月出》,也就是苏东坡写《赤壁赋》时引用的明月之章: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一般理解,就是写月下的美人特别美的意思,未见得跟夏姬有什么关系。但问题是这首诗里出现了三个“舒”字。有人解释,这个舒就是夏姬的儿子夏徵舒。这么一解,这首诗就变成了儿子看着母亲跟别人幽会时的复杂心情。所以难怪他最后怒了,一箭把陈灵公射死了。当然这也是一说。这个解释是个有趣的脑洞,听听就完了。

后面那首《泽陂》,泽是湖泊,陂是湖边的堤坝: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站在湖边的堤坝上,能看见蒲草与荷花。想起我心中的美人,非常伤心。想得睡不着觉不知道如何是好,想得我眼泪哗哗下成大雨。

这几句话听得耳熟,这是诗经里重复的话,其实是很多的。不是说同一首诗用复沓手法,而是不同的诗也常用同样的句子。总之,这是一首思念心上人的诗,有人解释成,是陈灵公思念夏姬。

这个解释,多少有点合理。因为这首诗里形容这个美女,身材非常高大,脸型比较饱满有力量感,这和左传里对夏姬的描写比较配。总之,春秋时代,对女性的审美,还是比较注重健康美的。

 

曹风》:可能最晚的诗

 《曹风》只有四首。曹国在今天的山东菏泽。这是一个在史书中极其没有存在感的小国。不过很可能,它曾经是一个相对幸福感比较强的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看,曹国夹在卫国、宋国和鲁国三个中等国家之间。春秋时代,等到霸占模式确立之后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国牢牢盯着中等国家,结果是中等国家反而不敢随便欺负小国。因为大国要通过控制中等国家来凸显自己的大国地位,而大国行动是要找到道德上说得过去的理由的。你中等国家欺负小国,那大国正好义正辞严地来收拾你。

所以很长时间里,曹国是比较安定的,它的地理位置又比较好,处在交通要道上。它在《左传》里没有存在感,是因为《左传》并不很关心经济发展,但反正我们看到,到春秋末期,曹国的都城陶丘,已经成了天下经济最繁荣的城市。所以大名鼎鼎的范蠡,离开越往勾践后,就要到陶丘来经商。变成了陶朱公。陶朱公这个名字后来还成了有钱人的代名词。

当然,范蠡来的时候,曹国已经被灭了,因为春秋末期霸主模式崩溃了。你 那么有钱,军事上又那么稀烂,人家当然要灭你。

《曹风》只有四首,其中《鸤鸠》《下泉》两首,当代学者考证,都是周敬王时代的诗。周敬王一死,春秋时代就结束了。换言之,这两首诗可能是《诗经》里创作年代最晚的诗。一般说《诗经》里收录的诗,年代下限是春秋中期,这两首算例外。《蜉蝣》创作时间虽然不能确定,但是对本来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曹国人,曹国灭亡前夕,这首诗大概自然而然就跑到嘴巴里来,让人忍不住要念出来:

 

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是一种漂亮的小虫子,但寿命非常短暂。所以曹国灭亡前夕,曹国的有钱人看见蜉蝣,会感慨万千。

蜉蝣的翅膀好漂亮,就像我一身名贵的衣裳。但有钱管用吗?漂亮管用吗?从前的日子大国和中等国家互相牵制,形成了一种均势,我们就岁月静好了,我们是发了财了,可是发财管什么?社会秩序崩溃了,手里有武器的人,他来要钱,我的钱就是他的钱。顾不上这荣华富贵能否保住了,我愁的是我的这条命都不知道丢到哪儿呢。

下面还有两章,说的也是一样的意思。人生短暂,拥有的东西再美好,无非是大梦一场。

曹国最终是被宋国灭了。但是《诗经》里没有《宋风》,也没有《鲁风》。后面会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