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诗经》学习笔记第十九:
4728 0 2023-11-19
                 

秦人如何创业成功

《秦风》与秦史

 秦国立国很晚,西周后期,有个叫非子的,替周孝王养马养得好,周孝王很喜欢他,就想让非子的父亲大骆立非子做继承人,但非子是庶出,大骆的大老婆不同意,天子说话也没用。

 所以周孝王让步了,说:你们家谁当继承人我不管了,但我可以另外分块地方给非子。于是周孝王把秦这个地方封给了非子,从此,才有了秦这个称号。一般认为,这个秦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但这时秦仍然不是诸侯国,而是附庸。诸侯之间的社交活动,秦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当时秦人对于周王朝的意义,主要是炮灰,西部前线跟西戎打仗,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往往都交给秦人。秦人则特别有志气,你让我当炮灰,我却活着回来了。而你本来想保存的势力,却成了炮灰,那我翻身的机会就来了。到周厉王的时代,大骆嫡出的后代,都让西戎杀光了,非子的后代就是秦人却活了下来。于是秦人的政治地位又得到了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总是期待战争的,因为战争固然高风险,但也是被歧视的边缘群体,唯一的翻身机会。

 按照毛诗序的解释,秦风的第一首诗《车邻》,就是赞美这一时期的秦人的。

周幽王时代,犬戎入镐京,在关中烧杀抢掠,这时候,作为西戎的老对手,秦人又登场了。秦襄公率兵救援周王室,力战有功。周平王在关中待不住,东迁洛邑,襄公率兵护送周平王。周平王于是说,戎人无道,强占我岐、丰之地,岐丰之地就是周人原来统治的核心区,秦若能赶走戎人,即可拥有这片土地。周平王还封赐了爵位,给了秦襄公一个伯爵。古书上提到秦国国君,经常称为秦伯,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这次秦人得到了两大回报:第一、摆脱了附庸的身份,进入诸侯行列;第二、对岐、丰之地这块周人的根本,拥有了法理上的所有权。

这两项好处都是虚的,但是对于秦这样的苦出身的实力派,这时虚的比实的重要。

所以秦襄公又是秦人崛起道路上的关键人物,秦风里的《驷驖》、《小戎》、《蒹葭》、《终南》四首,据说都是和秦襄公有关的。

接下来,《黄鸟》写秦穆公之死,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后面会细说。

还有四首,《晨风》《无衣》《渭阳》《权舆》,除了《无衣》,据说都和穆公的儿子秦康公有关。

把十首《秦风》讲一遍,就算是讲了西周末到春秋中期的秦人创业发展史了。

 

从《秦风》看秦风

也有学者不认为这十首诗和秦国的历史关系有那么密切,不过从这些诗歌里,可以感受到秦地与东方各国截然不同的风格。

《秦风》里的诗,给人的感觉秦地的民俗,特别豪迈尚武。

 体现《秦风》的这种特征,有两首诗尤其是佳作。

一首《小戎》,小戎是一种车厢比较小的战车:

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駠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这首诗是从妻子的视角,写出征的丈夫。前面我们讲的东方国家,这种体裁的诗很多,大多写得凄婉:我在后方支撑这个家很苦啊。你在前方很危险啊,你吃饭怎么办啊……..《小戎》却完全不是这种风格。它表达的完全就是仰慕和崇拜。我的丈夫,在战场上是多么英武,在战车上一身戎装的样子,简直帅到炸裂,可是他与我相处的日子,又是多么温柔,真的是“温其如玉”,所以当然会“乱我心曲”。

这首诗跟东方那些诗相比,区别就是那些诗读了会让人厌恶战争,而这首诗好像是可以当征兵广告:小伙子,离开你们现在平庸的生活,成为军人,你的魅力会放大无数倍,你将会得到最美的女孩的青睐。就是这样一首诗。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力量,它能把你内心原来隐藏着的欲望和激情点燃,艺术的迷人在这里,艺术的危险也在这里。

另一首展现秦军尚武的佳作名声大得多,阅读门槛也低得多,这就是《无衣》。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出现了“王”字,而西周、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还没有称王,公认的王,仍然只有周天子。所以这首诗写的是秦人为周天子效力的事。那么相当大的概率,就是西周覆灭的时候,秦人反击西戎。上古史的史料匮乏,很多细节都没有了。但是根据后世的历史反推,这种入侵,往往伴随着恐怖的烧杀抢掠。所以对原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绝地反击的力量,真的就是生命的最后希望。不管你怎样评价后来战国时期的秦国,这一刻的秦人,真的是岳飞一般的存在。

理解了这个背景,这首诗的悲壮之感也就弥漫开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我的战友,可以同披一件战袍。这不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但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必须站出来。袍是披在外面的,后面两章,“与子同泽”是说穿同一件贴身的衣;“与子同裳”,裳是下身的战裙。没有袍,问题还不大,没有泽,那就要光膀子,没有裳,拍片子就要打码了。越说条件越差,也显得战友越来越亲。所以后世说到战友,就叫同袍,袍泽。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一战,是拿起武器为天子效力,秦人作为周朝的封建秩序下实际上常常被亏欠的人群,这时候有机会站在决定王朝命运的风口浪尖,有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

传统秩序崩溃的时候,反叛者很多来自边缘群体,可是旧秩序最后的捍卫者,往往也来自边缘人群,这是常有的现象。

于是秦人将士发出这样的呐喊:“与子同仇”!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后面两章,“与子偕作”,是我们一起奋斗;“与子偕行”,是入列,我们组成一个作战单位,诗意层层递进。

这首诗文字简洁明快,气概却如天地风雷,成为《诗经》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秦风》还有的诗给人的感觉,秦地的风俗特别残酷。最典型的是《黄鸟》:

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特别明确,《左传》记载,秦穆公下葬的时候,用了177个人给自己殉葬。而且这177人并不都是奴婢之类,还有三个很贤明的贵族。秦人为此作了一首《黄鸟》,表示对这三位贤臣的悲痛。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往秦穆公的墓穴旁边一站,就让人惴惴不安,苍天啊,为什么要连累这几位贤臣啊。如果能够让他们活过来,我们这样的人死一百个也心甘情愿。

史书记载有没有夸张呢?很遗憾,秦穆公的墓一直没有找到。但秦国国君的墓,考古还是发现了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穆公玄孙秦景公的墓,即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秦景公的历史地位当然远远不足跟穆公相比,可是这个墓葬的规模,举世震惊,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大墓平面呈中字型,面积五千三百多平方米,接近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工程深度,竟然相当于8层楼高。这个墓穴,是让人“临其穴,惴惴其栗”。

很可惜,这个墓被盗了无数次,很多珍贵的陪葬品已经不见了,但有一个东西盗墓贼不感兴趣,就是陪葬的殉人。在秦景公墓穴里,发现了186个殉人。所以秦穆公用177个殉人陪葬,大概并没有夸张。而秦公一号大幕这样规模的墓葬,史书居然提都不提,大概秦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当东方国家殉人的现象已经比较少了,秦人的做派,显得很特殊。

《史记》说,秦人的祖先跟商王朝关系比较密切。秦人的始祖神话,是一个女人吃了一颗鸟蛋,生了秦人的始祖大业,这和商人的始祖神话是一样的。商人是很喜欢杀人殉葬的,秦人的做派,也许是商人的遗风。

   第三、东方各国往往鄙视秦国文化落后,《秦风》中确实有一些说好听是古朴,说难听是幼稚的诗。比如《权舆》:

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这首诗很可爱:可怜我啊,当年一吃四大盆,今天顿顿吃不饱。哎呀呀,不如当年啊。似乎是猪八戒离开高老庄,跟着唐僧上路写的诗。

第四,有那些诗衬托,就显的《秦风》里的一首诗显得特别另类,这就是《蒹葭》。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这首诗,太惆怅,太美,也太没法解释了。没法解释就意味着,你怎么解释都成。

有研究者做过专门的整理,汇总了古代有影响力的上百种解释,梳理成九大类十五小类说法,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而现代人普遍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而当你接受这个预设之后,真的是越读越觉得这就是一首如此动人的爱情诗。

也许这首诗的主题,就像这首诗里的伊人,就是让读者永远触摸不到又宛在水中央吧。美好的诗,不就该如此吗?

关于这首诗的名家点评:

南宋·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明·锺惺《评点诗经》: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清·牛运震《诗志》:只二句(指首二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