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诗经》学习笔记第十八 唐风和魏风
5053 0 2023-11-18
                 

《诗经》学习笔记第十八:唐风和魏风,大国和小国,各有怎样的处境?

齐风之后,是唐风和魏风。这两个国家大致属于同一个地理空间,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讲。

 

从唐国到晋国

先讲《唐风》。《唐风》其实是《晋风》。是春秋时代称霸中原的时间最长的超级大国晋国的诗。

晋国的第一代国君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继位。成王和叔虞两兄弟在一起游戏,成王把桐树叶削成玉珪的形状,递给叔虞,说:这个封给你。一旁的史官听了,就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是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要如实记录,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这个地方封给了叔虞。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传说。但这事有个背景。周成王的时候,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叛乱,新生的周王朝风雨飘摇,很多小国,也都面临一个站队问题:是支持周朝呢,还是支持商朝复辟呢?

唐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传说是上古圣王尧的后代,尧叫陶唐氏。唐国这时候站错了队,被周公灭了。周公当然知道唐国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是所谓河、汾之东,是山西南部一片比较肥沃的土地。因为这时周人的首都在关中,从山西南部过黄河去进攻关中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控制在最可靠的人手里,叔虞作为成王的同母弟弟,当然就是最可靠的人选了。后来,由于这里有条河叫晋水,所以改国名为晋。《诗经》里仍然把晋国的诗歌称为唐风,可能是因为可以追溯到上古圣王,更有历史感。

 

曲沃代翼

晋国西周初年建国,到春秋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晋文侯帮周平王坐稳了天子之位,算作晋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他死后,晋国出了麻烦。晋文侯有个弟弟叫成师,也有一块封地,叫曲沃。

弟弟成师的封地曲沃太大了,城墙修得太好,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好。

所谓“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这是中国古代最核心的价值观,即朝廷要比地方强大,国家才能稳定。

现在曲沃比翼城还要强大,两个城距离还很近,这么狭小的空间里,拥挤着实力相当的两个势力,彼此都想着把对方干掉。整整六十八年,两城之间的斗争不断。曲沃这一支,从成师的儿子算起,三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前后杀死了五位合法的晋国国君。彻底消灭了翼城的晋国嫡系,完全控制了晋国,史称曲沃代翼。

《诗经·唐风》里的好多诗,按毛诗序的说法,就是围绕着曲沃代翼的事在发感慨。看一首《椒聊》:

 

唐风·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就是花椒的种子,花椒一长一大串,古人用它来比喻多子多孙。

花椒结子,密密麻麻有一升。那个人的子孙后代,身体强壮无与伦比,花椒的香味,飘得很远就能闻到。

这首诗固然可以理解为单纯是恭维人家儿孙满堂有出息的,但至少从用诗的角度看,形容当时的晋国局势也很合适:这位诗人是忠于国君的,他看见长的繁茂的花椒,想到曲沃的势力在迅速扩张,人家儿子多,素质高,还和晋国外的势力相勾结,正牌国君真是岌岌可危,于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然,唐风中也有一些无需联系历史,读起来就能很感慨的诗,比如《蟋蟀》:

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⑾。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这首可能是唐风里最有名的一首了。蟋蟀已经到了堂屋里了,这一年也到了年底了。古人的生活自然比现代人更亲近自然,不需要刻意去观察,对动物的活动轨迹,就会比较敏感。

这首诗讲了什么?每章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不搭,朱熹的评论点醒了读者,不要把这首诗理解为一个人的话,要理解为几个人对话,就通了。

员工说前四句:蟋蟀进屋了,我都靠到年底了,再不浪一下,这一年就过去了。然后领导跟了后四句:日子不要太舒服,要多想想这个岗位的责任,年终总结怎么写想好了没有?不反对你们娱乐一下,但是分寸要把握好呀。大家都是公务员,干什么事都要想想老百姓会怎么看我们,注意影响。

这么一串,就完全通了,后面的两章,也是这么理解,还真是特别有现场感的一首诗。

再来看《魏风》。这个魏不是后来三国分晋的那个魏。西周的时候就封了一个魏国,位置大致在今天山西的芮城。春秋时晋国把这个魏国给灭了,把这片地方封给一个叫毕万的贵族。毕万的后代就把魏当作自己的氏。于是就有了晋国的魏氏家族。后来三家分晋,魏氏就是其中的一家,于是就有了战国的那个魏国。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魏风有七首诗,分量却不轻。先看一首伐檀。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这首诗,骂了这么一批人,既不种地,也不打猎,但拿走了收获的大头,最后说,你们这些君子啊,是不吃白饭的。现在通行的解释是,这是一首嘲骂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诗。

当然不能说这么解释不行,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古代的知识是垄断的,真正的劳动者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他们的声音被文字记录下来,要么是特别有理想主义特别有同情心的贵族愿意帮助他们说话,要么是有人想借他们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思。

放到晋国灭魏这个大背景下,这大概是一首魏国的旧贵族借劳动者之口对晋国征服者表达不满的诗。先骂晋国人是不劳而获吃白饭的,当年我们魏国老贵族可不是这样,我们是不吃白饭的。

 

还有一首更有名:硕鼠。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据说也是反映了劳动者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还是那句话,古代劳动者如果能够发声,多半是因为有人想借他们发声。

何况还有一个疑点,劳动者把统治者比作老鼠,准确吗?把小偷比作老鼠,大家都觉得合适,因为老鼠,就是再大的硕鼠,看见人也是怕的,统治者的威风可比老鼠大多了,孔子说苛政猛于虎。把他们比作老虎而不是老鼠,显然更准确。

而已经失势的老贵族,骂春风得意的新贵族,这套词就非常合适了。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些粮食,本来是农民交给我的,现在被你拿走了。“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么多年我照顾你,当初你还是我提携的呢,可是你对我一点都不知道感恩。

如果把这首诗放到晋国灭魏这个大背景下,从用诗的角度,是非常顺的。当初我给你带路,灭掉了魏国,可是你一点都不念我的好。平民没有机会卖国,失意的贵族最喜欢卖国,卖完了国觉得没卖上个好价钱于是后悔,这是人类历史上太常见的事了。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我要离你而去,寻求快乐的土地,快乐的土地,才算找到我的家园。后面讲《左传》你会听到大量这样的故事。春秋贵族在国内不如意,于是跑出国去,取得比原来更大的成功。而真正底层的老百姓,逃离自己的国家能过怎样的日子,反而很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