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主网站            说明 登录 发表文章
《诗经》学习笔记第十七:《齐风》如何反映了当地风俗
2791 0 2023-11-17
                 

 

春秋时代齐国的位置,大概是山东的东北部。周代诸侯国在山东的,以齐国和鲁国为最重要。两国以泰山为界,泰山东北是齐国,西南是鲁国。

《史记》里介绍齐国:齐国背靠泰山,面临大海,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纺织业发达,又收鱼盐之利,经济繁荣昌盛。

史记记载,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太公望,即民间说的姜太公,到齐国才五个月就回朝廷述职,周公问: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太公望说,我把君臣礼仪都简化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些政策而已。

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在鲁国待了三年才回来述职。周公问:怎么回来的这么晚?伯禽说,当地的礼仪不符合我周朝的礼乐精神,我在那里移风易俗,忙了很久才回来。

这件事传到太公望耳朵里,他感慨道:鲁国以后怕要面向北方侍奉齐国了。因为政策繁琐难以理解,人民对统治者就没有亲近感,政策平易,方便人民生活,人民才会团结在统治者身边。

 这个故事反映了齐国宽容的社会氛围。经济繁荣,管理宽松,齐国的思想文化也十分活跃,可以代表春秋战国的最高水平。这在齐国的诗歌里也有体现。春秋后期,吴国的大贤人季札在鲁国观周乐,对齐风的评价是:美哉,泱泱乎大风哉。国未可量也。

这是泱泱大国这个成语的来历。

 

《齐风》的三首诗

 齐风只有十一首。先看一首《还》:

齐风·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这首诗的大意是:打猎的时候,两个人遇上了。这是两个驾车的贵族。周代打仗是贵族的义务,打猎也有军事训练的作用。春夏秋冬,打猎有不同的称谓,共同点是都有军训的功能。

诗用第一人称说,我在山间打猎,看见另一个贵族,哇,这人的动作是那样的轻便灵活,一见就欣赏,咱们合作吧。两个并驾齐驱,追赶两头野猪。得手了,这时对方向诗人行了个礼,称赞说,你的身姿动作,真是轻便快捷。

后面的几章,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只是换了几个字。这首诗写的就是两个勇士,互相欣赏。毛诗序照例把诗和某个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但从诗歌本身确实看不出这种联系。朱熹则说,这首诗就是写两个猛男互相称赞勇武,而且是那种比较轻佻的勇武。可见齐国的风俗不美。这个倒应该是有感而发。如果看《左传》,乃至于看往后战国时候的书,就会发现齐国出猛男,这是有传统,但是经常也是勇得很浮躁。

 

再看齐风里写到的齐国女孩子—《日出》: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这首诗是写“淫奔”的,因为齐国的君主不能用礼来教化齐国人,这个说法倒是跟前面介绍的司马迁讲的故事一脉相通:姜太公治理齐国,方法就是简化礼仪,根据本地风俗来。

诗歌大意: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诗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看中我了,主动来到我身边的。

这就呼应了上回说的,春秋时期女生追男生的风气,也不只是郑国有,那个时代的女孩子,很多都是开放大胆的。

《齐风》里还有几首诗,都被认为是讽刺齐襄公的。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哥哥,春秋时期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事在《南山》里也有体现。

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这首诗关联的历史事件是:齐襄公和自己的亲妹妹文姜,同时又是恋人关系。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一次,鲁桓公夫妇到齐国来访问,兄妹俩重叙旧情,被鲁桓公发现了,鲁桓公当然很生气,结果,齐襄公把鲁桓公灌醉,安排一个大力士扶鲁桓公上车的时候,用力夹了一把,肋骨全部夹断,就这样把鲁桓公杀了。

齐国人自己觉得这件事很丢人,就作了这首诗,上来就说:南山高高的,雄狐骚骚的,把齐襄公比作发情的公狐狸。然后说文姜,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恋着娘家呢。

抱怨完齐襄公,又可怜鲁桓公没用。娶妻的流程是什么?必告父母,匪媒不得。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嘛。你鲁桓公是走完了全部程序的,你就不能管着你老婆吗?管不住,和她一起到咱们齐国来,命丢掉了吧?

 

齐国的社会风气

齐襄公和他妹妹文姜有这种关系,是他个人道德特别败坏,还是和齐国的社会风气有关?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段话说,齐襄公淫乱,于是不许姑姊妹嫁人。进而又下令说,齐国人民都不要让大女儿出嫁。这个不出嫁的大女儿叫“巫儿”,主持家中的祭祀,一旦出嫁就对家里不利。

 我们知道,史书里的故事可以编造,但这种风俗是编不出来的,应该是齐地真实存在的。而且关注社会学、民俗学的学者认为,这个长女不嫁的风俗,显然不是一道命令就能广泛普及长期流传的,不是因为齐襄公才有了这个风俗。情况可能刚好相反,是因为有这个风俗,齐襄公才和亲妹妹之间发生不伦关系,在齐国并不显得特别奇怪。

齐国的疆域,本来是东夷的地盘,齐国的风俗,又是从其俗为也,不太干涉原有的风俗。所以齐国文化里,就有一些母系社会的遗存。母系社会不是母权社会,只不过是论血缘的时候,从母亲这边论,出错的概率低嘛。但地位呢,通常还是男性高,就是哥哥对妹妹有更大的支配权,舅舅对外甥也可以说了算。在这样一种风气里,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有什么关系,就不是那么奇怪了。

至于汉书说的,不出嫁的大女儿可以在家主持祭祀,女性在娘家的地位真的很高,则和齐襄公文姜的事没有关系。也和古老传统没有关系,而是和齐国的经济结构有关。齐国的特点,是纺织业特别发达,而纺织业是更能发挥女性长处的行业。很多齐国姑娘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地位当然就高了。嫁人影响工作状态,就不嫁人,刚好跟母系社会的古老传统形成了良性互动。

当然,不嫁人,不意味单着,而是招上门女婿,也就是赘婿,赘,就是赘疣,皮肤上长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既然是多余无用的东西,那自然就是哪天不顺眼了可以扔掉的。

赘婿是很受歧视的,但经济实力说话,齐国男人入赘的风气仍然很盛。齐国男人还是很会自我安慰的,赘婿们给自己找了个古代的优秀代表——齐国的开国之君太公望,说他就是赘婿,这当然是编的,但有这么一个祖师爷,很符合赘婿们的心理期待,所以这个说法流传个很广,一直到《封神演义》里,还大讲姜子牙如何受老婆气的故事。

齐国姑娘有钱,社会地位又高,社会空气开放也会玩,所以在当时的国际社会,齐国姑娘的名气是很大的。《诗经》里其它国家的诗,往往会写到孟姜,老大是孟,齐国国君姓姜,孟姜就是姜家大姑娘,“彼美孟姜”、“美孟姜矣”,孟姜就是美女的代名词了。

当然对又漂亮又开放,何况还有钱的女孩,猥琐男在意淫的同时,往往还有恐惧心理。《陈风·衡门》里有所谓“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谁说娶老婆一定要娶齐国姓姜的女孩啊?真的不想娶,何消来这么一句?这是既想娶,又娶不着,又害怕娶到了又降不住,于是宽慰自己说何必要娶的复杂心理反映。

但是很遗憾,《齐风》只保存了十一首诗,远远不足以展示孟姜们的魅力。我们只好把眼光挪到别处,从东方转到西方。讲唐风和魏风。

 

 

发表回复